屈年增(2004博,经管)
1945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日。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公历8月15日还是农历八月十五日,都是个好记的好日子。
2009年的8月15日是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的72岁生日。他的学生们于这一天在清华南门外的文津国际大酒店集会,衷心地庆贺自己的导师执教清华49年。这次集会的召集人和主办者是胡廷峰和聂风华两位博士。他们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因为是他们给刘老师的职业教师生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我曾受邀参加过聂风华同学的婚礼,当时对那位才华横溢而又稳重大方的婚礼司仪很是佩服,但是现在看来,聂风华师弟的主持人水平要远高于他;聂博士可以利用这一专长,业余客串主持人赚钱了。
集会现场布置得既简单又不简单,现场的气氛既轻松又不轻松。节目一个紧接着一个,大家都想发言表达心愿。当5个第三代(清一色7、8岁的童子,后面还跟着2个不十分严肃的3、4岁的小家伙)推着蛋糕车缓缓走进集会大厅的时候,音乐奏起,孩子们齐声高唱生日快乐歌,全场掌声雷动。
我坐在靠门的桌子旁,看着老师和师母一起吹蜡烛,手把手地切蛋糕。看着看着,我的灵魂逐渐漫出体外,化作精灵并在自己的头顶上盘旋,于是乎,我们师生相处时的情景,开始一幕幕地在眼前闪现。
老师家的大门时刻对学生敞开,我们随时可以敲门进去,保证受到热情接待。如果大家聊的是轻松话题,则一旁端茶送水的师母定会插进话来,加入我们的闲谈中。这时,只见刘老师会自然而然地、习惯性地打住自己的话头,眯起眼睛,笑呵呵地看着老伴接着他的话题讲,而绝不会再把话头抢回来。老师对他的师妹咋这好呢?!他们这不就是一幅油画么?一副多美的浪漫画啊!我的太太也是我的师妹,可我对她是这样子的么?
向老师学习!
老师身材高大,而我只有1米70,所以每次相送,他都要弯下腰与我握手,弯下腰抱拳把我送至上电梯,弯腰的角度在180至90度之间,估计距地面能有135度左右。他弯下腰是为了与我抱拳平视,为了尊重我。他尊重他的每一位学生,甚至每一位听过他课的人。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获得别人的尊重。我也当过教师,可是我对我的学生做到了这一点吗?
向老师致敬!
老师做人是我们的楷模,做事也是我们的榜样。在每位同学的论文写作中,都有一段与老师独享的小故事。记得我的博士论文初稿也是被刘老师改得惨不忍睹。在某一页上,老师在一段话的下面用红笔划了粗线,然后在空白处写道:“学术论文不能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其字如人,十分的帅气。我看后脸虽热,但毕竟觉得那是温柔的提醒,所以禁不住笑了笑,笑中带着几分得意。但是翻过几页之后,我就笑不出来了,因为老师把我那一页上的几个感叹号都用小圆圈圈了起来,并引它们到一起,然后用红笔批注道:“学术论文不能用感叹号”,后面跟着是他还给我的并排3个感叹号!!!
呜呼!终于熬过来了。好在那篇论文内容写得还算不错,不但顺利地通过了匿名评审和答辩,还在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自那以后,呵呵,我就抛开了枯燥烦闷的专业论文写作,专心从事起文学创作来了。期间我频繁地使用感叹号,他,刘老师,再也不管我了。没人管的日子真好!
只是,没老师提醒的日子很寂寞,进步也不大。
一曲悠扬的琴声把我唤醒。于是魂归窍,泪眼朦胧。眼前是他的一位女弟子在当场展现琴艺。
李永阳同学发言,讲得很到位:我和我爱人都是刘老师的弟子,我们这里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刘老师和师母是我们的家长,我们都是他们的儿女。听到这里,一旁坐着的刘老师的长子,高兴地随着大家鼓起掌来。看来他是占了个大便宜,因为无论我们有多年长,都得排在他后面。
老师已年逾古稀,但还时常应邀外出讲课,这一面是因了老师“不想白吃国家饭”的纯朴想法,一面是因为他的战略思想太有吸引力,他的课讲得实在是好。学生们愿意看到老师适当地讲讲课,保持思维活跃;同时同学们也希望老师和师母能多安排些外出游玩,以保持腿脚的灵活。
老师在讲课时对自己的企业战略思想曾经有过归纳。但是,同学们在各自的学习与应用当中,也收获了各自独特的心得体会,对老师的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刘冀生教授构建的中国企业战略体系与占主流地位的欧美企业战略体系不同,后者强调愿景导向,力挺“我想”;而刘老师则强调环境先置,力主中国企业战略要立足于“我能”。假如把企业比作孩子的话,欧美体系即可称作是精英式教育,立志于培养霸主;而刘冀生教授的战略体系则可称作是普适教育,强调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只要适配(fit,即配称),行行可以出企业精英。作为大国,企业界出几只老虎固然可喜,但若形成几大“狼群”,则综合效果可能会更佳。他不刻意培育少数人物,只要不沦落为人手,学生们都能在一个或几个细分领域内成为人品端正、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人才,他就认为是成功,就会很满足。显然,这是与中国哲学的实用主义和自在精神紧密相连的一个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思想体系。我深以老师的体系为然。
老师说他迄今的72岁生涯可以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是12年。第一个12年是在旧社会度过的,自然难以快活。第二个12年虽有些小不快,比如因为哥哥曾经是位小业主,而使自己在出国预备班毕业时政审未能通过,从而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但自己毕竟考上了清华,不但理论实践双丰收,还收获了真挚的爱情,所以这个时期应该算是快活的。在第三个12年里虽有些小快乐,比如结婚生子为人夫为人父,但毕竟国家不幸个人也很难幸福,事业上难以作为,被固定在助教的岗位上无法动弹,很郁闷。第四个12年是老师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常说如果要感谢个人,他第一个感谢的就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使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改革开放人人有份,为什么偏偏他刘老师转型转得那么潇洒漂亮呢?我认为这是他眼光深远,勇气过人,善于决策,淡定自信的潜质使然。这些都是优秀品质,并不为人人所具备。1984年他首先在自己身上成功地应用了他的战略思想,从此后对之不断改进完善,边总结边实践,并融入教学中,融入科研中,融入咨询中,融入生活中,从而成就了他自己独特的战略人生。我的观察和心得是:凡通晓战略大义者,人生都是粗线条的,处事都是谨慎认真的,“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睿智低调,淡定从容,进退有节,如范蠡,如张良,如半睁半闭双眼的雄鸡——哪一只斗鸡见了,都会自愧弗如。刘老师就是那只雄鸡(抱歉,失敬)。雄鸡一唱天下白。天亮之后,老师的任务已经完成,弟子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不能自在有为,那就看我们弟子自身的造化了。
到了老师这种境界,名利都已经不重要了;他唯一在意的,也许是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胡廷峰把老师的最新讲稿刻成光盘分发给大家后,同学们都想重新学习,并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领会和思考,然后结合师生情、同门缘,清华结,在学习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余,将这些感想落实到文字上,以赞美母校,感激师恩,激荡情思,畅谈刘冀生教授的战略思想,最后汇集成辑,作为永久的纪念。想必清华毕业,曾与刘老师并肩站在一起的胡锦涛总书记(有老照片为证),也不会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吧?因为毕竟,在全球陷入金融恐慌的危急时刻,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和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一样重要且并行不悖。
2009年8月16日清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