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方锦清:一个农民儿子科学梦的四部曲(一)

2014-01-07 |

方锦清(1964工物)

前言

福建省莆田市梧塘镇九峰乡是我的第一故乡,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大约七、八岁开始,东方天边露出鱼肚白色的颜色,妈妈经常把我从被窝里叫醒,跟着妈妈上九峰山里. 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随几个邻居中青年妇女结伴而行,一起上山割草砍柴, 以备日常和冬天家用。我们住在九峰山山脚下,翻山越岭进入九重山,九峰乡因此而得名。天才蒙蒙亮,眼前出现幽静的山谷,遍地灌木和野草杂生,正是看好的砍柴的用武之地。当看到金黄色的太阳磅礴而出,从东边冉冉升起,千万道光芒穿过金色的云霞射到群山中,远山近峦有时晶莹透明,有时山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神态各异,简直美极了,令人兴高采烈啊!每次踏着彩凰般的晚霞回家,我只能背点野草,妈妈总是挑着满满的一担柴火,艰难地一步步下山。回忆起来,我的第一家乡——九峰山啊,她隐含着我的第二故乡——北京百花山的婉约逶迤、波浪滔天和色彩斑斓的特色,还颇有泰山的雄姿,庐山的清奇,娥眉山的秀丽,黄山的险峻。在这个九峰山脚下的农民儿子,童少年时代充满着苦和乐,喜与忧。多么可爱的第一故乡啊,我渡过了难忘的19个春夏秋冬,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令我难忘!

我的父亲英年早逝,大约我五六岁时候,他离家北上谋生,临行前留给我唯一的难忘的遗训:“为国家尽忠,有命则尽孝”,小时我背诵的滚瓜烂熟,这使他一生懂得和牢记这个教导:世上忠孝难全,国家利益第一。母亲一向勤劳持家,坚贞不渝,家教严厉,性格刚烈,我是在她打骂声中,可谓“铁不打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也许就是这样,我终于顽强长大。1953年毕业于故乡的“峰山小学”后,我离家进入莆田县城中学学习,先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初中部(1953-1955年),后到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高中部学习(1955-1958年)。那么,我应该怎么报忠祖国呢?年幼的我,懵懵懂懂,自己的天资、智慧和才干将来能做什么?一大串疑问。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从中学开始到大学,我一直是新中国国家助学金资助我求学,我产生了对共产党和新中国感恩之心和热爱之情,逐渐燃起一颗炽热的心,激发了勤奋的头脑,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并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勤奋与坚持,脚踏实地,勇于拼搏,就可能美梦成真,就可望成长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名副其实的有用人才。我开始仰慕、向往、梦想将来当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1958年我考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美丽的清华园是成为我追梦的天堂。不妨一提,当年大跃进年代,我们清华大学物四年级被分派到百花山植树造林半个月,今日百花山风景区已经成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胜地,绿树成荫,果树飘香,有2012年我们旅游留念照片为证,令我感慨和高兴!

20127月与老伴及孩子们同游百花山留念,山上白色石头上刻有“百花山”三大字

1964年六年大学学习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80年代初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是在这里成为我圆梦的主战场。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走在科教兴国的曲折又康庄的道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总算圆了科学人生的梦。追昔抚今,在我国跌宕起伏的50年岁月里,我这个农民儿子的科学人生,可以说,历经了科学梦的四部曲:

第一部曲:励志中学时代,萌发科学梦想

第二部曲:六年清华攻读,迈进科学殿堂

第三部曲:奋战原子能院,圆梦科技强国

第四部曲:老骥独树一帜,追梦与时俱进

第一部曲:励志中学时代,萌发科学梦想

在高中学习期间(1955-1958),我就开始萌发了一种科学梦。当时在莆田城里,我与九峰乡几位同学一起租住在校外的一套房子里,其他兄弟比我高一、二个年级,并且在不同学校里读书,大家放学后晚上和周末都在一起复习功课,各方面信息交流比较多,特别是高考的热门信息,使我在高中一、二年级时就有机会看到全国高校的招生信息,其中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介绍大大吸引了我,记得上面醒目的写着该系培养的目标大意是: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需要培养具有理工科结合、德才兼备、富有创造性的核科技优秀人才,换句话说,培养我国核科学技术人才来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最打动我的心是“创造性”三个字,我心里暗想:我要是能够考进清华去实现这个科学梦该多好呀!于是下定决心,过二年我一定去报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58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面临着当年高考的严峻挑战。虽然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但是我们高中毕业班仍然集中于高考功课的复习,学校安排毕业班在高考后录取前,集中半个月时间到学校的山上农场进行劳动锻炼。高考复习期间各校毕业班之间相互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挑应战等活动。例如,校际的学习经验交流会,我当时代表学校去介绍如何学好语文;最动情的是开展了各校高考成绩比赛挑应战,有一天夜间我们正在学校自修功课正酣之时,突然,莆田九(女)中敲锣打鼓举着红旗和挑战书到我们莆田五中大草场,我校当时被动匆匆应战,教导主任兼班主任肖老师集合两班毕业生,并临时点将,要我代表全体毕业班讲话。我站出来向友校光临挑战表示了热烈欢迎、虚心学习和积极应战,同时表态明天我们去贵校具体应战。次日,我们举着红旗和挑战书,不仅去莆田九中应战,并且去莆田二中等校开展了类似的挑战活动。这种激情澎湃的大跃进气氛和有声有色的校际活动,加倍激发了我的高考复习劲头,我经常挑灯夜战过半夜。平时我各科成绩全面发展,学校作文比赛名列前三名,演讲比赛第一,同学们以为我会去考文科,出乎意料之外,我却报考了清华大学。

“吃一堑,长一智”,是挫折鞭策了我,成为我前进的驱动力。一个人不要怕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需要的是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在福建省重点中学——莆田一中初中部学习时,其实我的成绩不错,作文比赛名前三名,我经常喜欢在学校大黑板报上发表杂文评论,锐利批评班级和社会上的不良之风,引起全校师生茶余饭后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为此我荣获学校黑板报年度的奖励。但是同时也引发班主任的“无须有”担忧——好像伤了她的面子,正是这点成为我在莆田一中继续高中学习的障碍。从此,我带着“一鼓不服气”的精神,选择到莆田五中继续我的高中学习。我立志一定要赶超莆田一中的高考水平。在莆田五中,我的各科成绩优异,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羡慕和爱戴,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经常受命代表年级讲话,因此,让我担当了1958年莆田校际中学高考挑应战的发言人就不奇怪了。在这样激情的跃进年代里,青春的火焰到处燃烧,照亮了我的追求科学梦之路,谱写着我的科学人生的第一曲生命乐章!

1958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我没有随大流,也没有千篇一律去歌功颂德“亩产万斤的高产卫星”的奇迹,而是赞扬莆田工厂里技术革新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弘扬的科学精神已初见端倪,我的科学梦也昭然若揭。最终我如愿以偿,以优异的高考成绩作为莆田唯一的考生、也是福建省五名之一进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当年我初中同班同学也有两人分别考入化学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确实实现了成绩超莆田一中的既定目标。尔后,六年清华大学本科学习生活,成为我实现科学梦的一个重要起点.有句古话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确如此!我们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了中国和我的科学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方锦清(左3)与1958-1959届莆五中校友方玉华(左4)、林兰通(左5)与当年教导主任肖秉章老师(左6)等在校庆80华诞时合影留念

2006年,方锦清(右1)在莆田学院和莆田五中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后,与当年莆田一中校长、莆田政协前主席林文豪(左2,已逝),教导主任兼班主任肖秉章老师(左1,已逝)及团委书记龚云玉老师(右2)合影

我非常感谢莆田五中和一中母校及其老师们园丁般的辛勤劳动,其中校长林文豪老师亲自课余时间指导过我的作文,班主任兼教导主任肖秉章老师启发我的进步,物理老师戴琼华等老师的精心辅导,他(她)们都是我难忘的中学恩师,是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关爱和帮助指引着我中学时期的前进方向。

1958年告别我的老师时,我在离别照片上写着:

赴京乃从祖国需,

培养应谢老师心。

今日留影在荔城,

明天期会在北京。

果然,60年代初我们师生欢聚在北京,一起参观了天安门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自己埋头苦干学业,并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每学期每年都能够回家看望父母,而我当年,却是在清华大学学习三年之后,才于1961年第一次回家看望老师和母亲,下面照片为证,留念照片上写着:“艰苦奋斗,奋愤图强。”我正是以这种奋斗精神,再接再厉,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论文。1964年毕业后,我才第2次回家看望她们。在与妈妈团聚的时候,我是多么兴高采烈啊!我们母子在非常难得合影的照片上写着:“喜正月圆”!是啊!在工作期间我曾经请母亲来北京探亲一次,欣赏首都的风景名胜。我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8年之后,组织上照顾我,我终于把母亲和老婆孩子一起调到了北京,我们一家幸福团圆了!北京成为我可爱的第二故乡! 我永久热爱生我养我和让我成就科学梦的两个美丽的家乡!!衷心祝福她们健康长寿,兴旺发达!!

1958年赴清华大学前与戴琼华老师合影

1961年第一次从清华大学回家看望老师

60年代初与中学物理老师戴琼华合影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964年清华大学毕业回家与妈妈团聚

我们夫妇与中学校长林文豪合影于普田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