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1964工物)
第二部曲:六年清华攻读,迈进科学殿堂
令我难忘的是,1958年夏天,在清华园欢快的迎新歌声中,当乘载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的校车把我们送进美丽的清华园时,映入眼帘的一幅幅校园美景,接二连三地展示清华大学的四大标志性建筑:清华学堂、二道门、大礼堂和闻亭,当汽车划过大礼堂两旁的林阴大道,绿油油的树叶哗啦啦响声在我的耳边的瞬间,以及欢迎同学的热情和欢呼跳跃,令我振奋和感动!我的热血沸腾了!我感到终于迈开了第一步,走进我国最高的高等学府,迈向科学的殿堂的第一台阶。我有望梦想成真了,进入了培养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工程物理系学习。在六年的清华大学学习生活里,美丽的清华园是我的科学梦的天堂,是培育高素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摇篮。
忆清华,峥嵘岁月稠。想当年,刚去上大学时,我连火车还是第一看见,当时北京到福州的铁路还没有完成,其实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福州境内没有一寸铁路,有人发出"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慨。当然,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福州和莆田更在此前公认的铁路末梢正发生着巨变。北京至福州的火车是1958年11月才正式通车,我们8月进京的火车临时刚刚通到“峨洋”段,福建省教育厅统一安排福建赴京大学新生在福州集合,我从莆田经公路到福州,然后从水路到南平再到峨洋,乘上了福建第一条建设中的京福铁路,最后来到北京前门火车站,这个正名“正阳门东车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火车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清华大学欢迎新生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令我跳跃高兴。
对于一个农村孩子,各方面信息如此闭塞,连火车都是前所未见的我,能否适应清华大学艰难的学习生活?能否与大城市的同学同步前进、比翼齐飞?还是一个大问号,心里忐忑不安。我必须竭力用我自己的勤奋来弥补先天不足。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后,我的学习成绩表明:我不仅能跟上繁重清华大学学习的进度和步伐,并且出乎意外,我的成绩居然名列班级前茅,而且有一门考试一举夺冠,现在不妨首次公开披露:第一年我的数学成绩在物四年级12个班里总计240多人中,名列第一名,获得了唯一的满分——100分,我从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令同学们和老师刮目相看,大大增强了我的学习和追求科学梦的自信心!这是第一年进入清华最值得我高兴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从未公开过,连我的中学老师和亲人也不例外。我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仅仅是我一个良好的开端。
不觉间,在优美的清华圆渡过了六年大学学习生活,使我一生受益无穷,留下难忘的美好记忆。她教我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游泳,怎么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她教我如何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和顽强拼搏,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半个世纪来鼓舞着我不断地跨越不同学科,去探索从核科学技术到新兴的交叉科学。我记得,当时清华大学招生上工物系的介绍最打动我的心是,培养兼具综合理科大学物理系和工科大学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不仅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而且将来能够创造性从事科研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些要求之高和期望之大,我铭记在心。50多年过去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正是按此目标实践着自己的科研人生,没有辜负学校的培养和期望。
其实,在清华大学学习的道路上并非完全平坦,也一样充满崎岖不平的道路。在大学四年级,1962年曾经一段时间,由于处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和个人情感的波动,我的学习有所放松,个别学科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及时警示自己,在1962年2月1日马上写下题为《不愤不启》的四绝警句:
严谨细致用脑子,警诫虚浮腹中空。
勤笔勉思超前人,业不惊人死不休。
以此高标准严格要求、鞭策和督促自己,虽然在国家困难时期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也不能忘科学梦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决心把毕生献给我国原子能事业,必须落实在学习中。1964年7月20日,我曾经回赠给同班同学的一首诗中表达了我的决心:
和“加速新业献毕生”
花尽阴成清风轻,风里雨里传佳音。
自古男儿多壮志,留取丹心奔新林①。
莫道昆明湖水浅②,革命友谊赛海深。
何屑天南与地北, 放眼全球争创新。
注:
① 奔新林是意喻,决心毕业后去我国边远的艰苦地区或国防基地工作。
② 曾经与好同学在颐和园昆明湖上荡舟谈心,碧波荡漾,别有情趣,乘舟荡湖,恍如杭州西湖,烟波寥廓,天宽地阔,不禁意气飞扬,心荡神摇。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我的学业也进入一个“自由王国”和大学冲刺阶段——一年时间的毕业设计与论文阶段。
在母校六年学习的潜移默化中,我深深感到:清华大学有一个优秀传统和特色,那就是,非常强调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实际,用清华人的语言说:必须“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通过科研与设计的严格训练和实际锻炼,不仅培养“三严”科学作风,而且树立面向国家建设的意识和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其科研能力,使得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出人预料之外,1963年我们三位同学——陈森玉、陈汝龙和我被指导老师刘乃泉(教研室主任,后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和顾本广(留苏回国老师)召集在一起开会,分派给我们三人的课题竟是一项最新的前沿保密项目:“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物理设计和研制”,要求我们对班上同学也不能公开,可见课题的重要性程度。加速器教研室当时已有高压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和微波加速器,教研室决定从我们这届开始研制国际上新兴的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加速器,这是一个重大举措。清华大学20世纪50年代创建工程物理系以来,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不仅为国防科技事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而且核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都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核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物403班里有22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每人都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了课题的毕业设计、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然后撰写出毕业论文,最后由专家组进行正式毕业答辩,通过后才能毕业。
新的前沿科学项目令人欢欣鼓舞,当年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和盘荷波导结构参数的物理设计”,其他二位同学陈森玉和陈汝龙分别承担了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总体理论设计研究和加速器模拟电路实验研究等任务。我们三人与刘乃泉和顾本广两位老师5人组成清华大学新项目组,作为首届毕业设计和研究者,这个机会实在太难得啊!我意识到,我的科学梦的航程真正开始扬帆启航了。
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清华大学只有数学力学系才有电子计算机室,于是老师特地安排我在那里完成毕业设计,我第一次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大量的科学计算时,心情兴奋,劲头十足,如虎添翼,搞科研的乐趣油然而生。我学会了从手摇计算机到电动计算机,以及后来的电子计算机三代机,首次顺利地完成了大量的科学计算任务。为以后使用电子管、半导体和芯片等各代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打下初步的坚实基础。我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研究令人羡慕,在当时是其他同学不能比拟的。新课题之所以得到了重视和条件保证,且能够顺利开展,应该说得益于和发挥了清华大学的理工的综合优势。我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中。这一年的毕业设计对我后来的科研道路起到了指引和关键作用,那期间我畅游在学校和系图书馆的知识大海里,在计算机实验室埋头苦算,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渡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经常到清华大学风景胜地“水木清华”和“荷花池”,一边休息和欣赏美景,品味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有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我一边苦思冥想,意识到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恰似笼着轻纱,拨开轻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美梦成真。
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从课题文献调研,选择不同物理方案和比较研究,一直到整套编辑程计算、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等各个环节,我受到了比较全面的科研训练,初步培养了从事科研的理论工作的基本素质。留苏回国的顾本广老师给了我精心的指导,记忆犹新的是,他言教身带,还让我们看阅他所做的课题文献调研笔记本,那真是:井井有条、重点突出、有评有据,论点鲜明,受益匪浅。清华大学的毕业设计阶段是在校学习的最关键时期,我们不仅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且树立和增强了自己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和能力。在顾本广和刘乃泉两位老师指导下,我们三位同学都独立完成了各自毕业设计、计算和实验任务,并以优异论文成绩大学毕业。总之,一年的毕业设计与研究,不仅激起了我对新鲜事物和科学的高敏感性和好奇心,而且培养和提高了我的自学、自立、自强、自适应的独立科研能力。这些素质和本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和激励着我。与此同时,我们首届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成果也为后来母校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及其应用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事实上,从6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届(代)毕业班师生共同的不懈努力,清华大学在这个高科技领域已经锋芒毕露,闻名全国,名扬四海。值得高兴的是,清华大学的高科技公司已经研发了基于电子直西藏、线加速器的射线照射的多种类型的产品,诸如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原理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车辆检查系统、航空集装货物、车辆安全检查系统、邮件电子束灭菌安全系统、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X射线检查系统、工业无损检测系统等,服务于海关口岸、航空安检、工业制造、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加工等行业的领域,在国内外大显身手,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数以百亿的巨大经济效益,不愧成为清华大学的名牌系列和支柱性高科技产品。为此,以工程物理系为首的交叉系多学科合作组荣获了三大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就是科学强国的一个生动实例,我为母校取得如此辉煌成就而自豪,也为自己曾经在这类项目的开创初期尽了一份微薄力量,尤其是能够圆上我的科学强国的美梦而深感鼓舞、骄傲和欣慰。
我的科学梦植根于母校的沃土——优美清华园生态、人文和多科学综合的优越环境。在清华大学期间,经常有国内外贵宾来校参观,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值得我回忆的往事许许多多。其中一个令人难忘的是,我五次亲眼见到了最尊敬的人民总理——周恩来,三次是周总理陪同外国贵宾来清华园访问,这些贵宾是: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朝鲜金日成主席和缅甸吴努总理来访问清华大学。每次访问之前后,校园里总播送着《周总理来到清华园》这首歌曲:
八月里来喜事说不完,周总理来到清华园;
天上的太阳分外艳,地上的花儿格外鲜;
总理拉着咱的手,千言万语说不尽;
总理参观咱展览,满面春风笑开颜。
……
这首歌的歌词格外质朴亲切,曲调欢快,感人至深。一唱起来,幸福之感犹然而生,难以言表。清华大学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但这首歌是我在清华唯一难忘的和最喜欢的一首歌。每次周总理来校,总是那么和蔼可亲,频频向师生员工招手致意的样子。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总理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给我留下深刻的难忘印象,总理的精神、品德和谆谆教导一直鼓励着我前进。
在我们物403班毕业离校前,还有一次特别难忘的很有意义的聚会,那是在1964年7月25日晚上,我班20多人集体访问了吴运铎同志,全班同学来到他的家里,在他的朴素并不宽敞的公寓楼房套间,亲切聆听这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是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如何炼成的”的作者和主人翁,吴运铎同志讲述了他的革命人生,阐述他在名著“把一切献给党”中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他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誉他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献给党的人。他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请看:我们与吴运铎同志座谈后珍贵的集体合影——
清华大学物403班与吴运铎同志合影留念(1964年7月25日)。第1排右4是吴运铎同志;第2排右3是严谷良,右4是方锦清;第3排右2是贾春旺,右4是陈森玉;最后排左1是喻富源
2011年在高能所与严谷良(中)及陈森玉相聚
这里我不妨介绍一下,我们物403班同学毕业后已经在各种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例如,涌现了贾春旺同学(曾任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陈森玉同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这样杰出代表,还有些是国家厅局级干部、博导、科学家(研究员)、教授和高工等各类人才,我们年级同学还有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念念,这都是母校和党培育的结果,正是革命先辈高尚的革命奉献精神鼓舞的结晶和生动体现。
我们毕业课题组三剑客之一的陈森玉同学,他出类拔萃,聪明能干,是我同窗同室6年的老乡同学,我们分别来自莆田和仙游两县,同属于莆田市人。一开始他分配在我院加速器室理论组工作。1973年由于发展高能加速器的需要,他从我院转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真正使我感到是“时势造英雄”,由于我国发展高能的难得的大好良机,才有个人施展智慧的用武之地,他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用他自己的话说:“面对重大项目,我不怕挑战,敢于主动承担重担”,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清华人的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气概。他是北京电子对撞机(BEPC)国家重大工程的主持人之一,负责并创造性完成BEPC储存环的理论设计,主持了储存环的加工制造、安装和调制,主持了储存环的总体调束等工作,在技术上跨越了30年,为我国在我国首次建成BEPC的储存环,并在国际高能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50年来,我班同学们在不同岗位上已经和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各自应有的、重要的和杰出的贡献。这是母校培育和我们学习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理应对国家和母校的回报。我十分珍惜与同窗同学的友谊,特以此照片寄托自己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已经应校庆校史委员会的希望和要求,把我班与吴运铎同志合影集体原始照片赠送给了母校珍藏。另外,我还赠送了在校自己的二本俄文专业参考书,已经在新的红砖展览馆的校史展览厅的百年校庆展览会展出。在《2011年中国网络科学论坛》期间,我与论坛的全体参会人员一起参观了百年校庆展览,并喜出望外看到我赠送的展品,心中格外激动。
为了庆祝2011年母校百年华诞,我特地在美丽的清华园主楼会议厅组织了“2011年第七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清华大学的二位特聘教授李德毅(工程院院士)和香港城市大学陈关荣讲座教授以及一些校友等同行100多人亲临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论坛开得非常成功,算以此给母校百年华诞献上一份科学大礼!
2011年4月28日,第七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前沿课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召开
为了表达了自己对于母校的祝贺、赞美和怀念之情!清华大学校友网上不仅刊发了我的两首诗,而且转载了新华社傅记者为党的九十周年而采访我的文章:《智慧凝聚光芒绽放——方锦清在网络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创新》(原文题目是:《网络科学战略与创新——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方锦清研究员》,为了纪念母校百年校庆,应清华校友总会《水木清华》杂志编辑部邀约,我撰写发表了科普文章:《漫谈广泛交叉的网络科学》。清华大学共青团委员会主办的报纸《紫荆》在百年校庆特刊上专门刊登了我的文章《毕业设计课题是保密项目》,所有这些都是母校对我科研工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我一直铭记在心,自己今后更要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一定实现母校的寄托和希望: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我衷心祝愿:清华大学母校在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中进军中凯歌高奏,不断引领21世纪时代的科教潮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技英才,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贡献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