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著达(1970力学)
1965 年8 月底,我们考上清华数力系,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二十个年青小伙子,编在数力系力005 班。系里委派650 教研组的才德容老师任班主任。力905 班的孙常秋学长任学生辅导员。此后数年才老师为我班做了大量工作,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倾心尽力。虽然过去了五十年,但每当我回忆起当年老师指导班的工作,仍历历在目,就像在昨天。现在,我在读了几期的《清华校友通讯》 后,受到启发,感到把这些点滴小事写出来,也是感恩老师,感恩母校,是一种幸福。
才老师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健康,周到细致
我们班宿舍安排在13 号楼425—427 房间,专用教室在新水303 。到校才两天,才老师就到学生中拉家常。她问我:“你是哪里人?”我答:“家在广东湛江地区一个小镇,临近北部湾。我们家乡常年温暖,没有冰雪的。听说北京冬天很冷。”才老师说:“不用担心,有暖气嘛。学校还有棉衣等补助。”一句话就安了我的心。她还一一了解其他同学的情况。后来,安排宿舍时,她把我们几个南方的同学安排在向南的425 房。才开学几天,她就亲自给家庭较困难的同学送来了棉衣、棉被。
那时吃饭是定量的,在讨论分配每人口粮时,她说:“北京的同学星期天可以回家,揩点油,少分点口粮。农村来的同学多分一点。”于是北京市的同学定量每月32 斤,农村来的同学分35 斤或36 斤。
如果班上有同学病了,才老师都安排辅导员孙常秋去探望。我们没有了那种离家远就孤独的感觉。
1966 年5 月初,学校组织一年级新生去长城春游。才老师带我班同学去。大家玩得很高兴,还照相留念。在回校路上,要下山坡时,我走得快了些。她大声喊:“邓著达,不要跑,注意安全!”我马上放慢步子。后来想到如果跌倒,也会是很痛的。
1966年5月,力005班长城合影。前排右一才德容老师,右二邓著达
1969 年7 月,工宣队组织我们去西郊周口店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参加劳动。班上于文献同学体质差,才老师与部队有关同志商量,适当照顾这位同学。
在1 965 年底修京密运河及1969 年底去首钢劳动时,才老师也和我们一道去。特别是在首钢,炼焦碳,又脏又高温,很累人。才老师硬是和学生一起坚持劳动,我们都很感动。
才老师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实在在
才老师很关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学校布置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她常到班上了解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当时上政治课的朱育和、寇世棋老师讲得非常生动,引人入胜。主要讲《中国革命史》,毛主席如何领导我党战胜了错误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得解放。学校新生教育中主要教育学生要做到又红又专,不要单纯去追求个人的“成名成家”。除了上正课,才老师还请来朱育和老师到学生宿舍多辅导一次。通过学习,大家的认识都有了一个提高。上大学,读书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做到“又红又专”。
才老师引导我们学习政治,摆思想问题时,要求我们有什么说什么,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轰动效应”。
才老师常找我们班干、团干谈话,教给工作方法。我听了老师的话后,思考着如何开展工作。当时正是纪念“一二•九”运动三十周年,我想到唱歌也是个好方法,于是去买了一本纪念歌曲,有“抗大校歌”等。在班上大家唱,才老师与学生一起唱。后来,力004 班,以致整个年级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这样的活动,既活跃了气氛,大家又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我想,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工作啊。
我们坚持上团课,收团费,还培养了三个同学加入共青团。现在回忆起来,虽说团的工作算不上“优秀”,但确实是合格的。
1966 年6 月,学校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停了课,到处发生揪斗老师等行为。而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个去搞打砸抢,没有一个捉老师挂牌游行,没有一个去学坏,这充分证明了我班学生政治素质是好的,合格的。
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个个勤奋上进
才老师精心指导我班学生学习,她通过班长及时安排好有关事项,比如借来学习用具(绘图仪器、字典等),指明教室。
第一学期初,课程紧,有几个同学感到压力大,怕跟不上进度。才老师在班会上说:“你们入学成绩都挺高的,为什么说学不好呢?要有信心嘛!”她话一出,大家立即安定下来,个个勤奋。第一学期末高等数学考试,个个都在80 分以上。此后,再没有同学说“困难”二字了。
以上记述了才老师指导我班的一些工作,看似“小事”,可是它却是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体现,是老师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的作风。正是在清华老师精心培育下,我们各方面都健康成长,蓄积正能量,为人民服务。
感恩母校,回报社会
我们00 字班是学校中很特殊的一届学生,因为学业受“文革”破坏最严重。但是,这届学生入学时素质高,基础扎实。我们没有放弃事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优良传统培育了我们,老师精心培育了我们。
我们于1970 年3 月走出校门,有的到农场,有的下乡插队,有的到工厂。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坚持自学业务技术,而且忠心报国、勇攀高峰的志向从不动摇。
在恢复考试,改革开放后,我们有六个同学考上研究生(其中二人出国留学),其他同学也上了各种进修班。工作上各人都有出色的表现,涌现海军少将一人,重点大学的教授六人(其中有系主任一人),省部级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二人,董事长一人,处长一人,厂长三人。其余至少都是高级教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没有人学坏。多人是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我想,这就是对母校培养的最好报答,是对老师的最好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