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茂林:基层生涯就像夏收后的麦草,收获真实喜悦

2022-08-22 | 李茂林 | 来源 公号“清华五道口”2022-08-19 |

校友档案

李茂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本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4级金融硕士,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干部。2011年至2013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2017年至2019年,被派驻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香卜路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作为五道口人,受五道口传统的影响,我们总希望能够看大势、立大志,不能一叶蔽目。我身处“三农”领域,有幸参与脱贫攻坚,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脱贫攻坚代表的是近1亿农村人口、12万多个行政村、800多个贫困县、中西部22个省份,正在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蜕变,体现的是一个政党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一诺千金的可贵精神、一往无前的拼搏实干。清华的教育传统,五道口金融黄埔的育人实践,其中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家国情怀。浸润其中,我们更能以此为涵养登高眺望,扩大视野。

李茂林在田间地头

但参照身边的同学来看,这也仅是众多人生可能性中的一种,绝非唯一。相互对比,没有高低之别和优劣之分,关键是当面对不同选择伴随而来的各种压力时,能够泰然处之、平静向前,不用东张西望去羡慕,也不需捶胸顿足去喟叹。学院推广“扎根计划”,个人希望更多的同学能看到人生的不同可能,能通过“扎根计划”看到不同层面的风景。参与“扎根计划”的同学,以个人经历来看,逐步培养的品质包括奉献、务实和负责任。

回望校园岁月,生活上自主安排,学习上自我推进,很多时候对自身的定位仅关乎自己。而包括4年基层经历在内的6年工作生涯中,2年在军队,2年在农村,2年在国家机关,此间,自己逐渐感悟到,我所代表的不再是自己,而是组织中的一分子。

在部队,我身处连队的组织中,叠被子的“豆腐块”都要符合连队的要求,这种标准统一的要求蕴含的是闻令而动、步调一致的实质,体现了组织的纪律性和统一性;在农村,我身处基层党支部中,带领党员群众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推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村脱贫出列,体现了组织的政治性和战斗力。

对于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讲政治”是首要要求。“讲政治”不是空虚缥缈的规范,而是见人、见事、见行动的核心约束。从繁华首都到素有“苦脊甲天下”之称的国家级贫困村,唯以行动诠释“讲政治”。刚驻村时,村子里的老百姓会问你是从哪个单位派来解决事情的,而不是问你是谁,在他们眼里,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不是一个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这就是作为组织一分子“讲政治”的现实依据。民心连着政治,故而我将无我。

投身组织,相比于旁人,意味着个人在选择上更多是收敛向内,在收获上更多是精神感触。机关的生活并非传言的朝九晚五,由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家往往只是床的一个代名词。挂职的日子也非想象的逍遥自在,由于驻村帮扶任务的繁杂性,“996”在扶贫干部口中不过是云淡风轻。如果只是被动应付,必将身心俱疲,唯有主动应对、乐于奉献,才能苦中作乐。

从校园到部队,从北京到甘肃,一北一南、一东一西,首先要跨过的是自然关。身体在环境的切换下必然承受高原或是密林,严寒或是潮湿的考验。没有了钢筋水泥的庇护,失去了空调暖气的呵护,在直面自然风吹雨打的过程中支撑自己的只能是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心甘情愿承认有限的物质所得,无畏接纳身体的退行性变化,并不是奉献的全部。更为可贵的,是观念的转变,因为这需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曾经的自己,如同在某个时刻,我们使用多年的指南针会突然地偏移。

回顾我三十年人生中,在学校的时光跨度最大,上课考试、升学毕业,更多时候,自我的成长是最为恒定的标尺,无形中也会让自己成为选择天平上那个最重的砝码。奉献意味着小我应让位于大我,我们思考的出发点不再是“我想怎么样”,我们选择的落脚点不再是“我得到什么”。在村里开展工作时,有的人会觉得有些事情吃力不讨好不愿意干,有的人会觉得有些事情见效太慢不希望干,这个时候,必须端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为了村里的根本利益,就要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斩钉截铁地干。

决定了干,也不能一股脑向前冲,否则只是徒劳,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扶贫让我见到了地域占多数的农村,看到了人口占多数的农民,感受到了在车水马龙之外还有荒芜衰败。扶贫之旅是国情教育之炼,我们口中习以为常的14亿人口和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是丰富而复杂的,这是以务实的眼睛看国家,自己做事也逐渐学会以务实的态度求实效。

基层做事,不是计算机系统里“跑数据”,它需要方法、温度、力度和耐心等多重因素统筹兼顾,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事情,一个人干不了。一件事,从支部班子开始就得发挥民主精神,与支委委员、驻村干部都要充分沟通、增强认同、消除误解。扛起锄头、卷起裤腿,深入群众中,通过实干的精神宣传动员,让群众有准备、能接纳、愿配合、说好话。对于反对的人,也要耐心细致地反复沟通,尽可能调动人们更多的积极性。这些看似并非实事的“虚功”必须得下。

事情,一时半会干不成。办成事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时紧时松,要不断向前。办事过程中,意外情况避免不了,松劲懈怠的劲头避免不了,唯有恒心、恒劲方能克服这些问题。

事情,得逐渐摸着规律干,从养牛、种花、搞民宿等产业发展,再到建房、就医、修道路等配套建设,可能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不一样,推进中的想法不再是最初的考虑。在工作过程中,自己得用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修正和调整工作方式,不能固执己见,这样才能确保把事办好。

驻村的那些日子,无论是驻村干部,还是父老乡亲,对自己更多是好奇,而非期待,毕竟从北京远道而来,能在山沟里待下来已属不易,并不指望我办什么事,在某种程度上,偷懒而不为并非不可能。在无为的轻松自在和有为的颠沛抗压之间,选择后者是我的责任所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脱贫验收的签字中,落实到每一个项目规划实施的签字中,落实到每一笔财政资金支取的签字中。能以一种践行责任的方式将名字留在西北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档案里,我深以为幸。也正是在扛起责任的征途上,突然发现脚下在旁人看来仅有1000多人生活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难得的锻炼才干的宝地。

其实,基层有工作,也有生活。本文零零碎碎的话语只能拼凑起自己对基层工作的一点粗浅认识,描绘不了基层包括风景、人物、趣事在内的斑斓生活。这种生活可能是独自在山顶看茫茫雪原时的辽阔心境,可能是月上农闲时在村民家里吃馍喝茶的恬淡自然。环顾四周,无声的落寞也可能是岁月如歌;迈步向前,倒退的山川恰似春波潋滟。几年的基层生涯,仿佛村里夏收后层层堆积的麦草,收获如此真实,喜悦如此真切。


(本文节选自《紫藤花开:离开清华五道口之后2012—2022》相关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