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胡钰:展现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中国形象

2023-04-06 | 胡钰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4-06 |

文化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民族的文化生命力,进而对内决定了民族文化凝聚力,对外决定了民族文化感召力。从人类文化进程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时间尺度上看,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持续发展的就是中华文化。究其原因,这种旺盛的民族文化生命力背后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

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

中华文化创造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三个原因。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代表的原创性思想理论深刻洞察了人性与天人之道,可以说,无论物质与技术如何快速发展,当今坐飞机、开汽车的我们和2000多年前坐马车、赶牛车的祖先们,同样会认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认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是开放的吸收、转化能力。大约2000年前,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由于其与中华文化气质、基因的许多契合,迅速得到从士大夫阶层到普罗大众的接受,在长期的吸收过程中,结合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体系、藏传佛教体系。同样,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从欧洲传入中国,由于其与中华文化气质、基因的许多契合,先是得到以大学教授群体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同,并迅速得到普罗大众的接受,至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独立追求。早在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时,首任校长罗家伦在就职演讲中就明确提出学术独立,认为这是新清华的使命。事实上,学术独立、文化独立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提出要重视文化自觉,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这种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事实上,文化创造力正是文化转型自主能力的关键体现,通过自己的创造推动自己的进步。

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最独特的资源。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形象认知集中为古老的东方国家,孔子、老子的国家,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伏尔泰就曾盛赞孔子及其思想,其本人也被称为“欧洲的孔子”;美国华盛顿联邦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刻有孔子的浮雕,寓意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孔庙至今受到尊崇,儒家学说依然是行为的圭臬。因此,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非常突出,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独特优势与有力载体,需要我们在当代也始终坚持挖掘并发扬。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偏差。简言之,世界知道中国有多古老,不知道中国有多现代,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传统认可度高,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认知度低。换言之,对中华文化久远的“根源”有所知,对其持续的“创造”并不熟稔。为此,我们要下大气力在展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上下功夫,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与日新月异。“古老中国”与“青春中国”并重,才是完整的中国形象。

文创实践迅猛发展

为此,我们要有崭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就是文创理念提出的意义所在,不能让中华文化仅仅停留在古典品、欣赏品上,还要成为日用品、畅销品。而要做到这种转变,就需要培养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以多视角来发展文化、传播文化,才有文化创造力的提升,才有国家文化形象的提升。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的文创实践快于理论发展。从“国潮”视角来看,2018年是国潮元年,之后国潮迅速兴起并传播开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作为产品特征,二是作为活动品牌,三是作为时尚符号。从某种意义上看,国潮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最具显示度的潮流。国潮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外媒体的关注,被看作中国文化崛起的标志,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标志。这无疑较好地树立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

从数字文化产业来看,这些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等在全球拓展,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市场接受度,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能力。尤为可喜的是,网络游戏中愈来愈主动地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细节还原的逼真度高,参演演员的权威性高,游戏玩家的参与度高,使得网络游戏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文化现代传播载体,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国青年,而且吸引了许多国际青年。

中华文化创造力是历史性与时代性兼备的,又是中国性与世界性兼备的。对当代中国发展来说,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关乎文化自信,关乎经济发展,关乎国家形象。

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创造力,我国有着突出的三大动力:全球影响、市场规模与青年力量。2010年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全球经济影响力必然带动文化影响力,当然,这种带动不是线性的,而是需要有文化创造力作为关键转换的。中国14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巨大,中等收入人群达到4亿,这个数量是巨大的,文化消费力更是巨大的,这成为文化创造力提升的不可替代的牵引力量。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开阔的国际视野、个性的自我选择,这个群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对这个群体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舞台,就能推动中华文化创造力实现大的提升。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的文化价值,就能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化必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来推动自身转型发展,返本开新,兼容并蓄,以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不但为中国发展,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