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精神是我的信仰 清华园是我的精神家园——电机系1985级校友李小龙在励学金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2018-05-09 | 李小龙 |


视频地址:

http://tv.tsinghua.edu.cn/publish/video/10151/2018/20180507111643408903529/20180507111643408903529_.html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和校友总会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

我是1985到1990年在清华电子工程系读本科,毕业后又在系里工作了两年。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清华校友。我算不上聪明,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也一般,走出校园后也没有做出什么成就,今天站在这里真的是惭愧。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清华接受了最好的五年免费教育,清华七年的经历及其后续对我的影响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捐赠励学金、给校友会做义工,能有机会回馈清华,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我的荣幸。用“德强”二字命名励学金,也是希望“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能够得到传承。

说到清华精神,我也是近些年才有更深的体会。当年在校期间,我们的重心就是功课和考试,“又红又专”、“工程师的摇篮”是学校的教导,当时的社会思潮也是纷繁复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重视。清华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遇到很多事情,自己也会想,清华毕业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外人也会说“你们清华人踏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走过弯路,也有过挫折。至今,还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需要经常反省自己。但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就是这简单的清华式的提醒,让我没有太离谱。

我很愿意回清华,也经常回学校转转,从东门外的喧嚣杂乱、人员车辆川流不息,到大礼堂周边、水木清华的舒缓和静谧,人的情绪和心情也放松了许多。我现在觉得,回清华校园就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心灵的港湾,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给疲惫的身心解解压,给精神充充电。

新世纪的清华在大力宣扬倡导清华精神,而国家也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我们的学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提出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充实和快乐,在迷茫中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在迷失中帮助审视和纠正自我;更能带给他人宽容和友善。而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更是国家发展、民族昌盛最强大的动力源泉。追求信仰就是古人说的“修身”、就是“厚德”的过程,有了“德”,然后才能考虑“齐家治国平天下”。

特殊的历史机缘造就了清华,我想,自从梁启超先生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清华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早期的清华学子都接受过多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哪怕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都很好地坚持和践行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他们点点滴滴的言行举止,汇成了清华的声望;他们“科学救国、以身许国”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清华精神。就像电影《无问西东》里面的几位学长,在社会动荡、局势混乱的时刻,他们不是没有迷茫和胆怯,面临诱惑也不是没有动摇,但最终是清华精神引领了他们的选择。如果再聚焦到清华精神中的细节,我个人更喜欢的是:“担当”和“传承”。一批批的清华人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在社会动荡的时刻成为了中流砥柱,一代代的清华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从事着平凡的工作,成为了企业和社会的脊梁。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大力投入、校友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让清华步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今天的清华在中国,被视为大学中的领军者、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我想,既然历史和时代赋予了清华这样的地位,清华也要有相应的担当。站在时代前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寄予的厚望,清华还应该承担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清华园 - 应该成为安放和滋养民族精神信仰的家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和传承;清华不仅要培养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清华更要培养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信仰的守护者和传承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将来走进社会后,真正成为清华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人。在职业发展上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坚守人性中的善和社会良知;在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要创办受社会尊敬的企业,更要努力成为一个勇于担当、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清华是我的母校,清华园是我的精神家园,大礼堂、水木清华是我心中的圣殿,清华精神就是我的信仰。非常高兴有机会和老师同学们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再次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大家共勉,感恩清华,陪伴一生。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