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5日,第十四届德国清华校友会年会在哥廷根大学会议中心——“老食堂(Alte Mensa)”举行。哥廷根大学校长乌尔瑞克.贝西格教授(Prof. Dr. Ulrike Beisiegel),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老师,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老师,清华社科学院罗家德教授,以及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代表、清华企业家协会代表等应邀出席年会。来自德国各地区的清华校友及家属130余人齐聚哥廷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周末的哥廷根显得格外的欢愉。
与会人员全家福
贝西格校长首先致辞,她对清华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哥廷根大学具有280多年的建校历史,这里积淀了浓重的文化氛围、学术底蕴,培养出各领域很多优秀人才。多年来哥大学子不断创新,探索研究新技术,发展新领域学科。贝西格校长希望大家在这个小而优美、古老而弥新的大学城渡过一个美好的周末。
哥廷根大学校长Prof. Dr.Ulrike Beisiegel
德国清华校友会会长张建伟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德国校友会历年的活动情况和这两年的不断壮大。他说:“清华大学的声望,近几年来在欧洲、美洲以至整个世界日益提升。这与我们国家国力增强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当然也有分布各地的清华校友的贡献,德国校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一直保持着与清华校友总会的密切联系,每年都会给母校捐赠一份心意。并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很出色地组织了一场欧洲校友庆贺母校百年华诞的精彩活动。清华校园里也留下了德国清华校友会捐赠的棋盘。”
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
史宗恺老师在致辞中讲到,他是带着朝拜的心来拜访有数百年历史的哥廷根大学,这里的一切让他仿佛穿越回到上个世纪,体会了陆士嘉、季羡林等前辈清华人谱写的生命之歌,在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城里镌刻下奋斗不息,不负年华的烙印。史老师还鼓励在座的校友们说,想必再一个百年后,创世纪、再造辉煌的还看今日各位同学。厚望之情,娓娓道来,令在场校友备受鼓舞,如沐春风,心潮澎湃。
此次在大学城里举办的清华校友会年会充满了浓郁的学术气息。组委会策划了一系列讲座。昔日的清华同学少年,如今各自都有一番奋斗的天地。不同领域的校友带来了专业而有品质的演讲:《漫谈工业4.0》,《汽车智能制造现状及挑战》,《生物医学大数据》,《细胞信号的天气预报》,真可谓是一场高精尖知识的饕餮盛宴,令人脑洞大开。
会场也不乏有人文交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向清华校友伸出了橄榄枝,校友创业开设的“小区中文课”充满了情怀。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上善若水式的文化浸润更具亲和性,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中德文化交流。罗家德教授作为社科及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给校友们带来了接地气的《微信人脉研究》。他使用微信数据重新量化了邓巴圈(Dunbar Circles),并通过亲近性大数据精准计算,得到诸多微信用户的社会资本。如此有趣的领域研究引来场下无数粉丝竞相举手,互动频繁。
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
在校友会工作报告环节中,校友总会唐杰秘书长介绍了清华校友会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今分布世界各地的165个清华校友会的各自发展情况。又将校庆之际,校友回母校参与活动,其乐融融的景象,幽默、生动地描述给大家。听得人欢欣鼓舞,会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唐杰老师不仅带来了笑声,还将“无体育,不清华”的精神带到了德国,会议期间还带领校友们一起进行了哥廷根环城跑。
今年德国清华校友会特别推出了“清华校友导师计划”。第一课便在会场开讲了,罗家德、张建伟、傅晓明、吴耀文、赵英帅、朱晨畅六位学界教授与校友们探讨人生之路,他们各有术业专攻,也各有人生经历,与台下的师兄弟姐妹从读书就业、职业取向、量化质化、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广泛探讨,分享经验,给予启迪,令在场校友收获良多。对于如何寒窗苦读后的择业,罗教授的教诲是看见自己,了解初衷,执着于本心。对于自我创业是否再镀一层MBA金的疑虑,张会长给出了实例“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拥有深厚技术和学识底蕴的清华人,可以成功地开创自己的企业,也会引来投资人的关注和青睐。
左起:傅晓明、张建伟、吴耀文、赵英帅、朱晨畅、罗家德
相聚总是短暂的。大会的最后,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吴耀文和秘书长吴春艳代表理事会做了校友会年度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本次年会筹备组主席、德国校友会副会长、任职哥廷根大学的傅晓明教授对本次会议的筹备组成员予以致谢,尤其是赵博、吴春艳等校友,感谢他们为本次会议圆满举行做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季羡林曾说:“回忆起清华,就像回忆我的母亲”。不得不自豪地说,在清华园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让在德的校友们终生受益。正如史老师的总结陈词,可谓字字珠玑:我们有了技术,可以打造10个亿的企业,但要成为100亿的实力企业,更需要有历史感,有大格局。深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展望未来,清华人将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