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艳东:IT工程师抱着电脑数红绿灯

2011-08-24 |

  一个在清华大学学习汽车设计制造专业的北京男人,最后却成了个不折不扣的“管理”汽车的专业人士;一位如今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高层管理人才,当年也会站在路口儿抱着电脑数车、看红绿灯这些都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想当面采访他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技术总监李艳东,约了近10次都难以定下见面时间。

  几经周折,最后终于约好专访的时间时,那时离见面时间已不到三个小时,因为他也不确定下一个小时会不会出差,他的行程太多又无一不特别的重要。入行十多年,有关智能交通的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一个字“忙”。

  学造车的“管车人”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记者与李艳东的聊天儿无疑从车开始,他当年是个学造车的小伙子,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如今的他,却成为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之一,这家公司成立于2001 4 月,是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面向智能交通应用、专业从事核心软件开发、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智能交通及安防专业产品、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55日,公司刚刚上市,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智能交通领域为主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李艳东如今是个“管理”汽车的顶尖人才,一个不折不扣的“管车人”。他手下的员工已近500人,拥有129项国家版权局注册的软件产品,已为全国130多个城市、140多个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智能交通技术服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

  我们不是“电脑呆子”

  说起没造车却管车的初衷,幽默善谈的李艳东滔滔不绝,没有一丝理科出身人的刻板,但他和手下IT工程师们的真实工作状态颇让记者意外:“我刚毕业后,是在公安部下属的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工作,那时候跟交警打交道多,大概是2001年吧,我开始对交通管理感兴趣,慢慢就进入到这一行业,后来就加入了易华录。一开始与交警吃住都在一起,你不要以为交通工程师都是电脑呆子,只会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其实他们经常要进行外场工作,比如去路口实地勘查,记录基础数据。我当年 24 小时都和交警们吃住一起,监督安装设备,不管是深夜,还是40摄氏度高温的白天,需要时就要去。”

  殷伟就是李艳东手下的一位需求分析工程师,不管天气如何,只要工作急需,这位文质彬彬戴眼镜儿的小伙子就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去一些安装了公司设备的路口儿,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细到路口几点到几点红绿灯更替多少次,大车过多少小车过多少,车型是什么,左拐多少右拐多少这些都要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回到办公室再仔细分析这些数据,依据这些一手资料设计相关智能交通软件。李艳东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也是一样如此的辛苦。

  此外,还让李艳东感慨万千的是, 10 年前,各城市交通支队主管科技的人才还非常紧缺,“有个大学生就不错了,也不是特别关注智能交通这块儿。现在不同了,有博士生专门从事智能交通工作,城市的综合智能交通解决工作,越来越被重视。”

  力挺“大运力公交”

  说起如今的公司发展,李艳东自信满满:“去年春节前公司从海淀区中关村搬到石景山园区,园区不断推出鼓励创新的政策,对我们的科研项目给予高度重视,比如资金支持,比如相关项目直接报科技技术奖等等。”最让李艳东骄傲的项目之一,就是参与了北京大容量公交的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他告诉记者,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时间上控制公交车,使之做到真正的“优先”。比如在路口“监视”公交车,公交车到达后,调整红绿灯,如果公交车正好赶上绿灯亮时的末端时间,就适当放长绿灯亮的时间,放公交车从路口过去,让车辆和信号灯打配合,“我力挺"大运力公交",它是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必然措施,北京修的路很多,但还是堵,路网规划、建立新的控制系统,这非常重要,要用智能操控道路和车辆,使原有公交系统的主担当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让车和路都变得“可控”

  今后,“车地通讯”是他要率领员工们下一步研究的重要项目,这是个基于电子标签的车辆个体在城市运行的控制技术,让车辆装载上电子信息标签、电子号牌,这样,车车之间、车路之间都是“可控的”,可以控制追踪到每个个体车辆。同时,基于GPS的出租车车辆定位服务技术也是李艳东今后要和员工们推出的“管理汽车”法宝之一,它可以用于旅游包车、校车、危险化学用品运输车,安装上一种行驶记录仪,就可以知道司机是不是超速,是不是连续开车几小时都没休息,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车辆和司机进行交通管理,“以前只能超速出事儿后管理,现在可以提前获知不安全信息,及时阻止事故发生。”李艳东说。

  “接下来还有一件具体的大事儿,就是我们正忙着规划石景山园区的一个20平方公里的智能交通实验区,实验区内的指挥调度、信号控制、非现场执法系统等等,都要靠我们的人才来做。”说起这一点李艳东又感叹起来:“以前公司刚起步时,资金是大难题,如今是不缺钱了,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缺人才,复合型人才,我们需要更多智能交通行业、IT 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孟环)

转自 北京晚报 2011823

相关新闻

  • 052020.11

    李路:IC工程师的弘扬武学之路

    受武侠电影的影响,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舞刀弄枪,但一直无缘学习武术。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是到了研究生二年级。同学中有在本科是校武术队的,那时我每天晚上从实验室....

  • 202024.05

    他为奥运筑“巢”织“带”——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

    说起“双奥”之城北京,有两座地标式建筑绕不过去。沿着城市中轴线一路向北,国家体育场“鸟巢”巍然矗立,再向西北方向3.5公里,国家速滑馆恰如其别名“冰丝带”,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芒。正是这两座宏伟却别致的奥运场馆,在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见证了无数精彩瞬间,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两座建筑的总工程师是同一个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久林(清华大学2018级创...

  • 072022.03

    尤峰崎校友获当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AIChE Fellow)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2001级校友、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终身讲席教授尤峰崎当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士(AIChE Fellow)。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 成立于1908年,会址设在美国纽约,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化学工程专业组织,拥有来自 110 多个国家的 60,000 多名成员,其宗旨是发展化学工程的理论和实践,致力于推动国际化化学工程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促进化学工程教育卓越化。AIChE Fellow 是该学...

  • 282024.02

    用创新突破书写“双奥”传奇——记“国家卓越工程师”李久林

    “很多人都被‘鸟巢’的外围钢结构所吸引。其实,它内部的混凝土柱子长短不一、倾斜各异,而且与钢结构穿插在一起。如果一眼就将尺寸、颜色相同的柱子和钢结构分辨出来,那么你对‘鸟巢’工程的了解就很深入了……”1月30日,在北京城建大厦的办公室里,刚刚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李久林(清华大学2018级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校友)热情地为记者推介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两座北京奥运的地标性建筑是...

  • 102020.08

    清芬挺秀:宁夏十年 看化工校友谭斌如何炼成“总工程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17.09

    管德:“我是气动弹性专业工程师”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管德

  • 012017.09

    清华校友谢乐荣获2017年IEEE PES杰出青年工程师奖

    2017年7月16-20日,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力与能源领域大会(IEEE PES General Meeting)在美国芝加哥举行。清华电机系系....

  • 162018.04

    物理系校友赵鑫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

    4月3日,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 SME)公布了2018年“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

  • 022018.07

    青年工程师代表赵美玲: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

    作为能源建设领域的一线员工,参加团十八大的代表赵美玲感受到新时代青年工程师满满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 16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