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振奋人心!曾抗击“非典”、终结“埃博拉”的女院士,驰援武汉!

2020-02-10 | 来源 公号“青塔” 2010-02-09 |

与致命病毒短兵相接!2003年那个第一个敢说可以阻挡SARS的人来了!

1月26日,2019年新晋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队驰援武汉。

1月28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1月31日,他们紧急展开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大大加快了新冠肺炎的确诊速度。

实验室运行三天,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快”,是这位女将军的关键词。陈薇是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也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

“种子选手”

《解放日报》曾这样评价陈薇的科研贡献:“抗击SARS,终结埃博拉”!

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陈薇长期致力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研究,近年来不断在生物危害防控领域攻破世界性难题,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3年SARS肆虐期间,正是陈薇团队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

同时,也正是陈薇带领团队研究出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06年,早在西非埃博拉病毒爆发8年前,陈薇就已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致命病毒的对人类的威胁,率领团队展开“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研究,并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大规模爆发,陈薇团队又深入非洲疫区研究病毒。同年6月,就成功研制了第一支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不久拿到境外临床试验准入证,2015年5月在西非塞拉利昂开始二期临床试验获得成功,是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2018年,该疫苗获得国家颁发的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全球首个获批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将军院士

与陈薇打交道,第一感觉就是她走路风风火火,有股难于阻挡的冲力。陈薇说话快,走路快,吃饭更快,时常是,你刚坐下来,她已经吃完走了。

然而这位雷厉风行的将军院士,从军入伍却是“半路出家”。

1984年,18岁的陈薇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就读。那时她长发飘飘,前卫而时尚。她爱跳舞,爱读书,也爱写作。虽是理科生,梦想却是以后当一名作家,还常常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那年浙大咖啡馆开业,陈薇就是其中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1988年,陈薇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1990年,一次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取抗体的机会,让她了解了这里,她被这里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所吸引,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为中国铸就生物防控的坚盾。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和杰出的科研成果让陈薇从此与“快”字结缘:技术职称从副高晋升正高只用了两年,由团级晋升师级也用了两年。

37岁挂帅出征抗击非典时,陈薇就已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首批享受军队特殊人才津贴的专家。

坐住冷板凳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坐科研的“冷板凳”,防范于未然,是陈薇20余年科研工作培养出的警觉与敏感。

对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的陈薇来说,和病毒打交道已经习以为常。很多年以来,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陈薇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2020年1月19至20日,面对未知病毒的威胁,陈薇还曾在粤港澳传染病学术联盟2020年(广州)会议暨重大传染病及生物安全高峰论坛上呼吁,希望国家持续加大对疫苗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疫苗研发工作的开展。

“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

针对此次武汉疫情的大爆发,1月30日,身处武汉抗疫一线的陈薇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到:她认为,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一旦疫情发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权威的团队,即使出了事故也知道打谁的板子。

“这次疫情暴露的问题,得到的经验,都要好好地梳理。”

此次的武汉疫情中,陈薇团队17年前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仍然在发挥作用,它能抑制RNA病毒,还能提高免疫力,正在铸成一道保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生命防线。

如今,这位37岁就曾披挂上阵抗击非典,48岁帮助人类战胜埃博拉病毒的中国女将军,与一众驰援武汉的中国顶级专家一起,再次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希望。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陈薇、仝小林、乔杰、黄璐琦……在这场人与病毒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被人铭记的名字的背后,都是我们在共同期盼的,一场属于人类科学的胜利。


相关新闻

  • 052020.02

    与“毒”共舞29年!这位成功狙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的女将军,出征武汉!

    抗击“非典”时,她研究出来的喷鼻剂拯救了1.4万名医护人员;汶川抗震时,她是卫生防疫组组长;北京奥运会,她带队成功处置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现如今,她被....

  • 152015.10

    浙籍女少将陈薇研制成功埃博拉疫苗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兰溪籍女军官陈薇少将带领团队自主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近日正式启动在塞拉利昂的II期临床试验,这是中国自主....

  • 062016.06

    著名桥梁专家曾庆元院士逝世 享年91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曾庆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6月3日6点52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1岁。

  • 192014.12
  • 142007.08
  • 292021.03

    缅怀!百岁院士沈善炯逝世,曾攻克金霉素打破美国垄断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2020年2月13日,《中国科学报》以《沈善炯:炯途多舛 科学向善》为题,回顾了沈善炯院士战乱中求学,不畏艰险、从加州理工学院学成归国,攻克金霉素打破美国垄断的经历,以及后期在生物固氮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以下为全文。沈善炯:炯途多舛...

  • 032020.05

    HiTC演讲实录∣清华院士董家鸿:你我共同连接起的真实武汉

    2月中旬,董家鸿和团队从北京出发,于次日凌晨抵达目的地——武昌站,迅速打响了国家远程医疗队在武汉抗疫的第一枪。他深情地说:“正是这份明知风险仍然选择逆....

  • 082008.12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学子抗击“非典”的精神之源

    蔡文鹏(政治学系博士生) 类延旭(党委宣传部,2000硕)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像每一段清华人为之骄傲的历史一样,清华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悟、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并使自己的思...

  • 082022.12

    沉痛悼念黄克智院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黄克智教授,于2022年12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黄克智同志1927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7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后考取研究生并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黄克智同志是著名的力学教育家,我国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奠基人之一。他倾注毕生心血教书育人,培...

  • 272022.12

    沉痛悼念卢强院士

    著名电气工程科学家、教育家,现代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卢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3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卢强教授1936年5月19日出生于安徽芜湖,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6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