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先后出现在华师一附中和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受到媒体和学生追捧。在华师一附中,杨振宁作了演讲,并与中学生们进行交流。演讲中,杨振宁谈及他先后3次来汉,还回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生活。演讲结束后,在回答中学生提问时,杨振宁提出,是否选择出国留学要因人而异,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青少年图谋发展的最好时期。
在华中科技大学,杨振宁和妻子翁帆携手参加香港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助金捐赠仪式。活动结束后,记者问及“您能否预测下我国未来多长时间内会有人获诺贝尔奖?”时,杨振宁伸出两只右手指说,10年至20年后,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演讲
情结 第三次来武汉
昨日上午9时30分许,杨振宁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走进华师一附中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大厅,厅内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杨振宁说:“我这是第三次来到武汉了。第一次来武汉是70年前。1937年底1938年初,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我们举家搬迁。‘七七事变’后回到安徽合肥老家。再后来,全家从合肥绕过大别山辗转到了汉口。那时武汉还没长江大桥,我们是坐轮渡从汉口到武昌,然后辗转到昆明。”杨振宁事先并未准备讲稿,但叙述往事时非常清晰。
第二次是12年前杨振宁来汉为亿利达科技奖颁奖。
他说,三次来武汉,发现这里变化很大,这些变化也是中国大局势改变的小缩影。
指点 寻找大有发展的空间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杨振宁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他说,自己经常告诉学生,他做研究生时,大多是接触技术上的事情,但是从一生的长远发展着眼,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所学到的这个技术、那个技术,或者这个定理那个定理。关键是要走对方向。
谈到这里,杨振宁担心中学生听不懂,立即进行解释。所谓正确的方向,就是指你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间大有发展的空间。
“我很幸运,因为我的方向是正确的。”他说,在美国做研究生时,物理学界的前沿发现了新的领域——粒子物理,又叫高能物理。当时,那个领域刚刚起步,存在着极大发展空间。
因此,杨振宁经常形象地说,跟一个新的领域一起成长,几乎可以用遍地黄金来形容遇到的成功机遇。
对比 羡慕当下学生学习条件
演讲中,杨振宁时常流露出对当下中学生的羡慕之意,“那时的校舍,与现在你们的条件无法相比!”
他说:“今天来到这里觉得特别亲切,我自己与国内四所中学曾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据介绍,杨振宁先后在国内三所中学求学。1933年至1937年,他在北平教会学校念了四年中学。后来又在安徽省第六中学读了两个月。此后,还在昆明的昆华中学念了两个月。此外,他还曾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中教书。
昨日下午,在华中科大演讲时,杨振宁再次流露出自己的羡慕。“看到现在的华中科大,我想起了我在西南联大上大学的年代,那时的礼堂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气派。即使1971年到复旦大学讲学,当时的办公室也非常破旧。”
杨振宁激励当代青少年:中国这20年的变化,真的是一个奇迹,相信华中科大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这样的一个大时代,可以做出对国家、社会更大的贡献。
推荐 希望中学生看《狂人日记》
昨天的演讲中,杨振宁推荐大家看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他说,那里面对旧中国的落后、愚昧做了深刻的描述。现在不同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座的年轻人是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成长。
演讲快结束前,他送给中学生一句话:“请认识你们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你们了解这点后,对自己的前途会有好处。”
答问
获诺贝尔奖需良好学术传统
在学生提问时段,一位高三学生问:我国的学生几乎每年都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但现在中国物理学界还没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原因何在?
杨振宁表示,物理学研究中需要一个工业的背景,因为物理学研究物质结构,到今天为止已研究到非常小的范畴。这就需要先进和庞大的仪器支持,否则很难做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尽管目前,我国购买仪器的经济问题基本解决,但有更复杂的技术难题。第二,获得诺贝尔奖,还需良好的学术传统。各种各样的学术问题需要代代相传。第三,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优秀学生涌向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等所谓的热门专业去了。
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已过去
这时,有学生问道:未来物理学发展可能突破的领域有哪些?
杨振宁认为:单从物理学来讲,100年前有二三十年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19世纪发现了电子,X光也就是那个时候发现的,随后物理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今天与100年前不一样。百年前,新技术的发展带出了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促使物理学获得飞速发展,而现在,在二三十年内,物理学再要得到那样飞速的发展,可能性不大。但这并意味着研究物理学没有前途,今天,物理学前沿能够发展的领域数不胜数,研究空间很大。
每科成绩没过90分,建议别出国
出国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有同学问:假如时间推移到今天,您还会像当初那样选择赴美深造么?您觉得我们是出国深造较好,还是留在国内学习较好?
杨振宁认真地说,一个人假如希望在物理学、化学、数学上做出杰出的成就,有机会到美国重要的大学去深造,对他成功是有帮助的,但这并不代表一定会成功。那些没有出国的人,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甚至比去美国发展得更好。
他告诫青年学生:尤其是今天,每隔三五年,中国就有很多改变,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是每门成绩都过了90分,建议不要出国,因为你在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读四年,比去美国任何一所学校吸收的知识都多。”
清华学生比美国学生出色
是美国的学生优秀,还是中国的学生出色?
“我觉得平均看来,清华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好。” 杨振宁谈及理由时说:清华学生接受的训练比美国学生好。中国的中学对学生的训练很扎实,这与美国中学完全不同。美国的教育政策不是训导的态度,而是启发式教育。尽管这么做有其好处,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坏处,美国学生进大学后,知识体系乱。
相比之下,中国大一学生比较成熟,而美国大一学生还处于没成熟状态,不太清楚自己的前途。
资料
杨振宁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45年抵美国。1948年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心声
“如果我还年轻,就去做考古工作”
昨日下午,在香港查济民、刘璧如大学生奖助金捐赠仪式上,杨振宁坚持站着发言。他说,上周到香港去了一趟,在历史博物馆看到近期出土的文物。
目前,中国正在加速建设,到处都在建高楼,挖掘机正日夜不停地工作。因此也出土了不少文物,现在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的黄金时代。他曾经对翁帆开玩笑说:“如果我现在还很年轻的话,一定去从事考古工作。”
印象
“他是一位和蔼的长者”
昨日,与杨振宁接触过的每个人说,“他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作为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的学生院长,徐翼键昨天陪同杨振宁参观校荣誉室。徐翼键说:在整个陪同过程中,觉得杨老和蔼可亲。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多年生活在国外的杨老,写出的一手漂亮字,让他诧异不已。
据介绍,杨振宁参观华师一附中科技馆荣誉室时,对其中一张照片产生了兴趣。据该校万新华老师介绍,这张照片是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杨振宁与华师一附中两名获得亿利达发明奖学生的合影。
华师一附中高一(23)班新生吕梦琦作为学生代表,昨天向杨振宁献花。杨振宁亲切地问吕梦琦:你是学文科还是理科?吕梦琦回答完毕后,杨振宁勉励道: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花絮
本报记者向杨振宁赠周年特刊
昨日上午,杨振宁到达华师一附中后,在该校学生科学院徐翼键、付迪等4名同学陪同下,首先来到该校 “学生创新成果展览室”,浏览了学生获得的各种荣誉。约10分钟后,他应学生要求,欣然题词:“制天命而用之”,落款上写着“录荀子语,杨振宁于2007年9月7日”。
到达华师一附中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大厅后,工作人员安排杨振宁坐在第一排。其间,本报记者向杨振宁赠送了“《长江商报》创刊一周年珍藏特刊”,并介绍说,这是湖北市场上最新锐的日报,杨振宁点头接过报纸。
演讲结束后,数百名中学生如潮水般追随其后。几名老师说:真没想到这些学生像追明星般追逐科学家!
昨日下午,杨振宁在华中科大的活动结束后,记者向杨振宁提问:“您能否预测下我国未来多长时间内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认真想了半晌后,伸出两只右手指大声说:10年至20年后,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