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静琳 徐倩
采访谢遵党之前,翻阅他的简历,知道他是黄河设计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兼宝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当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发现墙上挂着古贤电站整体布置图,书柜里堆满工程图纸和规范手册,记者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富有活力、为人平和、思维缜密的学者,把青春和热情都献给了水利工程。或许这些还不足以概括他,他是一个丰富的人,记者只描述了他的一个侧面。
谈话的动力
谈话从留学开始,谢遵党2004年元月4日起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土木系岩土力学中心做了将近一年的访问学者。在此之前,他于1991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在黄委设计院工作。1993年又重返清华攻读水工结构专业硕士。他说,自己很荣幸,黄委给了他出国学习的机会;更荣幸的是,出国前,李国英主任与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他说:“李主任的一席话给我的启发很大,除了讲解治水、治黄的思路和实践,对于我个人,他提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我能从整个水利枢纽的设计上把握方向,站得更高,才能走得更远;二是强调平时要勤奋学习,善于总结,厚积而薄发。”
谢遵党踏上了英国的国土,一年的学习让他受益匪浅,英语、专业知识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研究解决重要工程技术问题、总体把握水利枢纽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回到祖国后,他胸怀满腔热情,担任了宝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兼黄河设计公司副总工程师。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工作的热情
谈到归国后的工作,谢遵党打开了话匣子,那些具有特殊气质的理论术语,似乎在向记者讲述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黄河设计公司负责上下库的设计工作,在谢遵党回国前后正好遭遇几多棘手问题。龟山料场变更是困扰宝泉项目的一个重大技术问题,设计监理联络会认为龟山石料硬度达不到上水库工程要求,更有专家建议把原堆石坝方案变为土石混合坝。谢遵党接手该项目后,表现出了他一贯沉稳、果敢的处事原则,他首先说服业主、监理、规划总院保持原堆石坝方案,为设计施工取得了主动,然后进行了大量现场勘察和试验研究,最终用确凿的数据证明,龟山料场用于加工质量较高的垫层料、混凝土骨料等并没有问题。在宝泉项目中还遇到很多问题,谢遵党及他的团队都给予了妥善解决,并积极采用新技术,率先在施工中试用自密实堆石混凝土。目前,该项目已申报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
作为黄河设计公司副总工,谢遵党还主管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设计项目、水工专业和金属结构专业的技术工作,并组织了多次技术评审活动。2006年初,谢遵党荣获第八届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这也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评价。
未来的期待
谢遵党从参加工作起,所取得的成绩和各种荣誉都是与黄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他始终强调,他没有为黄河做什么事情,他想为黄河的治理开发献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他认为,黄河上的事情很多,涉及到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多方面,但是,目前各个单位间缺少横向的交流,他希望黄委能提供一个各专业精英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把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积累的经验融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大计之中。
他说,出国留学使他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宽阔。在黄委,像他一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人还很多,他们回国后,被安排到了适合发展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都已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精英。黄委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和“三条黄河”建设,为广大治黄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旗帜,也扩大了黄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谢遵党今年38岁,对富有活力并极具学者气质的他来说,每一天都是探索未知的春天。他经常奔波于施工现场和办公室,在记者短暂的采访中,不断有人打手机咨询工程问题。忙碌的他在不断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并传播给了更多渴望知识的人。
(来源:黄河网 2007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