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国防生“出路” 10年间近半数已建功军营

2010-06-25 |

编者按: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推进军队人才建设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我军干部培训制度的重大创新。这项制度建立实施10年来,催生了国防生这一新型人才群体,大批部队建设急需的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有效地改善了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促进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为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撑。

清华大学曾是开展依托培养工作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与部队签订培养国防生协议的签约高校。军委和总部领导对清华大学国防生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多次莅临该校视察指导。10年间,该校共招收和选拔国防生1196人,其中548人已学成毕业,先后分配在陆、海、空军和二炮部队的上百个基层作战单位和科研院所。一批批从清华园毕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我军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清华大学国防生培养工作是我军实施依托培养制度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本期刊登的清华大学毕业国防生任职尽职情况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施依托培养制度的经验和成果,对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有借鉴作用。

春暖花开,大地芳菲。带着对国防生这一新型军官群体的关切和热望,虎年开春踏青时节,记者和清华大学主管国防生培养工作的有关负责同志,分赴部队,对该校毕业国防生任职使用情况调查采访。实地踏访,近距离接触,我们听到了清华学子发出的自强不息、建功军营的豪言壮语,悟到了热血青年厚德载物、献身国防的人生抱负,看到了一支脱颖而出的新型军官方阵正昂首前行。正如清华大学国防生励志诗篇吟唱的:四载书剑勤砥砺,一朝功业奏铿锵。今日请缨提锐旅,更当携笔谱华章。

20047月,清华大学举行首届毕业国防生出征仪式。(驻清华大学选培办提供)

“选择了,就必须坚持”

清华国防生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防生“国”字当头,选择了国防生就是选择了祖国。这句话说起来是响亮豪迈有胆有识的钢铁誓言,做起来是押上青春洒上热汗的长长一段人生跋涉。

在总装某试验基地有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传得很广。故事的主人公谷振丰,是清华大学06届毕业国防生。他的父亲是一位曾在西北服役的军人,参与过我国最后一次地面核试验。2002年谷振丰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国防生,同时也许下接续父辈理想,为国防科研事业献身的宏愿。在学校,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标兵”、“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本科毕业时,许多地方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还有一所国外高校邀请他免费攻读学位并安排就业。得知此事后,他的父亲从老家千里迢迢赶到学校,父子两人彻夜长谈,拒绝各种诱惑,最终,谷振丰郑重地向组织要求分配到地处戈壁大漠的这个试验基地。工作期间,谷振丰显山露水,取得骄人成绩。不久,他又以中尉军官的身份,返回清华大学攻读航天航空专业博士学位。他初衷不改,前进目标始终锁定在国防科技事业。这个故事在清华园与戈壁滩的发射架之间反复传递,感动了许多人,也成了清华国防生的人生参照。

对许多国防生来说,他们最初的从军选择,可能只是一次青春冲动,或者对军旅的神秘感。但是,选择了就不会后悔,选择了就要坚持,是他们的共同心声和一致行动。

回应着祖国母亲的召唤,追随着高层次知识青年从军的浪潮,一批批立志报国的国防生,就是这样怀抱理想,以履约的形式走进军营,光荣出征。

清华大学首届毕业国防生覃文强,现任南京军区某部“红四连”连长。图为他在组织连进攻战术训练。(郭维虎 摄)

“记住清华,忘记清华”

清华大学08届毕业女国防生张媛身体结实,性格爽朗,行事果断,天生是块带兵的料。现在她在空军某通信总站女兵连当副连长,正带领女兵风风火火地进行训练。她向记者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20048月,我第一次踏入清华的教室,班主任王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不论你是来自哪个省市的状元或榜眼,从这一刻起都要从零开始。她照着班主任的话,度过了精彩的4年校园生活,出色地完成学业。毕业分配时作思想动员,驻校“选培办”的军官强调“学士、硕士,首先当好一名战士”。张媛又记住了这句话。当了副连长后,她对士兵们自我介绍说,“我是地方大学的国防生,20086月入伍,现在还是个新兵”。就是这个“新兵副连长”,事事率先垂范,处处做出表率,每天出早操,她总是第一个站在操场,部队比赛拉歌,她指挥的女兵连,总是把男兵连比得喘不上气。

张媛辅导新战士练习射击。(谭超 摄)

清华大学的国防生都记得,有一次,在学校“选培办”组织的毕业国防生军官与在校国防生互动交流活动中,一位首届毕业国防生学长向师弟师妹们汇报了个人在部队成长的经历,他在部队立过二等功,现是一位连长,他说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哲理的话:“你们要记住清华,同时你们也要忘记清华”。这句赠言让每一位清华国防生牢记和受用。

记住清华,当然是要记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每个人在清华园发出的笑声,走过的足印。忘记清华,就是忘记“清华制造”的名头,远离天之骄子的光环,拂去世俗的浮躁。

08届国防生张俊毕业分配到总装某试验基地,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在塔架下为即将发射的卫星连续站15个晚上的岗。这是任何一个普通士兵都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他做得十分认真尽责,问他苦不苦,他说:“穿上军装,我就是一名士兵,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在工作岗位上,我就是一颗螺丝钉,铆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现任济南军区某部“红一连”副连长的清华大学07届毕业国防生楚科纬,在校期间就向往着要当一名指挥官。为此他在素质和体能上做好准备,从大一开始就练习散打,曾经夺得北京市散打比赛冠军。如今他和战士摸爬滚打,如鱼得水。

调查采访中,国防生军官们都感谢4年的后备军官经历,他们说,大学本科学习的4年,我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后备军官。后备军官这个身份,赋予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方向感和归属感,4年后备期就是我们进入军营的预备期、热身期。4年中我们学到很多基础性东西,军政素质得到最初的历练。有了这种经历,我们的军旅生涯便会与众不同。

“把知识变成能力,是真正的大考”

南京军区某部“红四连”连长覃文强,在清华大学国防生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师弟师妹们称为“牛人”。他是广西人,壮族,是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2004年毕业时,他和同期毕业的52名清华大学国防生给军委领导写信,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毕业后,他分配到“硬骨头六连”当排长。在这个著名的英雄连队,他经受了真正的考验,越400米障碍他拖后腿,军事考核他带领的排得倒数第一。但他毫不气馁,虚心向战士学习,刻苦磨练自己。他用知识带兵,科学管理,终于柳暗花明,把全排带得朝气蓬勃。2007年他被破格提拔为“红四连”连长。不久连队配备了新型两栖步战车,面对圆圆的表盘,密密麻麻的按钮,不少官兵不知从何下手。覃文强组织骨干攻关,晚上查资料、编教材,白天钻进战车学操作、练技能。经过半年努力该连在全团率先完成换装,形成战斗力。覃文强入伍6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2009年他参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全军国防生主题演讲比赛,获一等奖。

某试验基地技术部助理工程师胡佳,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快乐。他是清华大学2001级国防生,是同级学生中的尖子,专业知识扎实全面,动手能力强。他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编程知识,开发出一套PLC故障诊断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将原本5个工程师3个小时的工作量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大大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和准确度。胡佳展示出的创新能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技术部,年纪轻轻、资历浅浅的胡佳常常被委以重任,他参与了所有重要试验任务,立了三等功。胡佳觉得自己工作平台很好、机遇很好,心中很有成就感。

南京军区某师政治部主任张广洲对记者说:“国防生们具备从军报国优良的思想素质,接受过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和学科训练,最终能不能成大器,关键看如何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实现这个转变要靠本人坚强的意志和悟性,同时要靠组织正确引导,积极鼓励,给他们施展才能的平台,压担子。这两个因素都起作用了,国防生这个新型军官群体前途无量。”

一批批毕业国防生,带着从军报国的理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营各个岗位,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图为2009年夏天毕业入伍的清华大学和其他高校国防生,分配到西北某航天发射场时的喜悦情景。(陈立人 摄)

国防生军官到基层连队任职,为军营带来新的生机,训练场上龙腾虎跃。(郭维虎摄)

“学习和创新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

脱下学生服穿上国防绿,国防生军官们立刻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离开大学校园,投身绿色军营,国防生立刻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此时此刻他们真正懂得“军队是一所大学校”这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200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担任教员的李彦,在校时就是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学习尖子,她本科知识全面,跨专业能力强。但是,“书到用时方知少”。一接触到工作实际,李彦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不够用,跟不上趟。李彦说,现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比在学校时还多。好在我们在学校时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套学习方法,并且母校是我们的后援,我可以回清华检索到这里查阅不到的资料和数据,还能回去请教系里的老师,这样我的研究会比别人更加的专业。现在,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一项重要科研任务,正日以继夜地忙碌在机房和实验室。

清华2002级国防生游皓聃,现任广州军区某部正连职排长。他觉得“排长”这个官不大,但岗位重要,当好并不容易。他感到现在的士兵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他这个排长也要当得有点“新道道”。去年部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游皓聃想,还可出些新招让学习活动锦上添花。他设计了一款软件,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学习和网上闯关升级结合起来。软件设计独特,画面绚丽,寓教于乐,很适合士兵的口味,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此外,他还组织骨干搞小发明、小创造,开发了库室信息管理系统、分队军官指挥技能训练系统、40火箭筒瞄准模拟训练系统等,促进了团队的建设。

调查采访中,许多国防生军官们联系个人任职经历,畅谈在部队的发展前途,信心满满,豪情万丈。他们谈到,国防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包括坚定的国防情结和报国理想,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永不枯竭的学习、再学习能力,我们的后劲和潜力就在这里。(陈立人 袁丽萍)

转自 解放军画报 201062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