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王如骏:爸爸圆满的一生

2020-01-03 |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卧病在床的爸爸闲聊,偶然问起我的一位海归的发小,如今在忙什么?我说他正准备退休呢。爸爸沉默了一会儿说,还年轻,可以给国家做很多事情啊!我说,人家忙了一辈子,不想老那么辛苦,退下来享受享受生活,不是挺好嘛。他喃喃地说,国家培养一个人才多不容易,有机会多做点贡献才对啊!我只好跟他解释,年轻一辈和他们老一代不一样。老一代从小经历战乱,八年抗战激励了他们富国强民的愿望,遇事容易从一个集体的角度思量。我们这代人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一下子进入了商业化时代,价值观被翻来复去换了多少次,每个人的境遇也出现了很大差异,会更多从个人角度打算。爸爸听了却难以释怀,很纠结的样子。

西南联大机械系1943级毕业照(二排左四为王补宣)

我试着从爸爸的思路想,也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收拾他的遗物,发现好几个包里都放着差不多的东西:证件和介绍信的复印件、通讯录、洁具和各种零钱、邮票;还发现几件备换的衣裤等,看上去他随时准备出门。不是如今流行的说走就走的休闲旅行,而是类似军人那种召之即来的紧急出发,对爸爸来说也许是去外地或国外开会、访问等,总之,是工作。

三十年代末离开疼爱他的父母和富庶的家乡去昆明求学,挨饿,为了不做亡国奴!五十年代中断学业回国投入祖国的建设,六十年代被迫停止科研教学下放到工厂,之后再拼命把丢失的时间夺回来,他一直都在路上。年轻时立下的志愿,书生报国,除了弃笔从戎,去玩命,也只能这样了。

八十年代他为在清华召开国际会而奔走时大致就是我现在的年纪,可是我目前的状态,想都不会想这样的事情!更不要说像他的体能,尤其是重度听力障碍,若不是有自幼建立的富国强民理想在那里顶着,怎么会有这么强的意念和冲动呢!

2000年11月,王补宣先生在实验室指导硕士生李宏、胡雪皎

爸爸是中国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先行者,曾经得到联合国能源开发署颁发的奖牌。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还比较贫乏的时候,精致的挂历都是家中墙上的装饰品,那个核桃木镶着金色铭牌的奖牌也被我挂在屋里,觉得很养眼。但是爸爸并不怎么看重这份荣誉,总是说自己没做什么。直到几年前我们一起看电视,忘了是什么画面和新闻内容触动了老人,他感慨道,七十年代末他读到一些西方能源开发的材料和治理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对照当时的国情,觉得研发太阳能在中国应该是既经济又有前景的正确方向。马上写开题报告,开论证会,申请立项和经费,动手完成了实验用的样品。结果是波澜不惊,除了到会议上宣读一些论文,对社会没引起什么重视(经济不够发达),只能先成立太阳能学会做些舆论准备。他说,“你看现在,到处都是太阳能利用!可是几十年前,就算你想到了,甚至也做得到,要申请些经费也很难啊!你想叫人家听你说都困难”,说完大笑。

此事使我明白,爸爸做什么事并不容易;他也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知道时势不由人,知行止。  

一个人的判断总要一个基点 ,爸爸的一切考虑是家,是国。1985年随父亲走访日本科研机构,在北海道大学的寓所,室外冰天雪地,室内仅我二人。我觉得爸爸虽不善言谈,但总有一些可以和儿子分享的心得吧。记得我曾问他,一生最难熬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那时妈妈还健在,我心里预期他会向我披露“文革”中1968年清队整党时的折磨。也许那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是五十年代初期让他和爷爷划清界限。他当时的表情如今仍历历在目,痛苦而挣扎。他说,“爷爷卖了家里不多的地供我读书,我怎么能骂他是剥削阶级,而和他划清界限呢?爷爷既没杀也没抢,怎么就连自己的爸爸都要不认了呢?我想不通!”可怜的爸爸,他无法以一人之力抵抗外来的压力,但他选择了沉默,也就是不随波逐流。以我当时的理解力,只是觉得爸爸迂腐。现在则深深地了解他的无奈和他的持守。

三年前,爸爸第一次从长庚医院出来,胆管炎初步治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回家静养。时值哥哥生日,侄女在客厅点了蜡烛,嫂子和全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爸爸坐在桌边,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2010年第九届亚洲热物性会议授予王补宣终身成就奖

九十年代初他和弟子彭晓峰到白俄罗斯参加一个国际会,选择食宿的时候他们挑了住在一位教授家,而不是酒店。对他们来说,为的是节省开销,就像现在时兴的民宿(AirBnB )。对那位提供食宿的教授来说是一份额外的收入。当他们来到住处,发现是一栋旧式小楼,他们住二层,一楼是公共空间,主人一家住三楼。令他们惊诧不已的是,一楼除了餐室还有舞厅,原木的墙板、枝形吊灯、拼花地板和大理石的转盘楼梯。他们到达的时候天色已晚,吃饭时屋里点着蜡烛,洁白的桌布,考究的银质刀叉和茶炉,配套的餐具令他们肃然起敬。他们的卧房有落地窗和百叶窗,天花板古典的石膏线角图案使得超高的空间更和比例,吱吱作响的地板也好像在讲述这里发生的往事。

晚上躺在床上,爸爸感叹说,我们中国教授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么一幢楼啊!弟子说,别说楼了,就是一间房挣到也不易!

讲完故事之后,爸爸像往常一样,给我们夹菜,吃饭!吃饭!他指着一桌丰盛的饭菜说。其实我们都知道,他的意思是说,中国强大了,富裕了,奋斗一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2012年,王补宣先生90寿辰暨热工学教研组成立60周年庆典,“清华校友——王补宣院士奖学励学基金”启动仪式,热工所教工合影


相关新闻

  • 122020.10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访谈|用一生诠释清华人的风骨

    黄维枢、王如璋夫妇简介黄维枢,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业热工专业,后因苏联专家变故,于1957年新学期开始时转入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和王如璋学长同班。1962年毕业后被...

  • 242018.05

    王遂 用一生记录包头

    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王璲毕业后进入北京城建局工作,为城区规划出谋划策。1954年6月,他作为支援包头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来到了包头,这一待就是五十....

  • 242020.12

    王力先生孤独而有尊严的一生

    纪念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900-1986)诞辰120周年

  • 222011.07
  • 152009.01

    书缘人缘一生缘

    杨宜勇*(1980级机械)我是1980年夏天考上清华的。本来报的第一志愿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志愿是力学系,结果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机械工程系,分在压02班。进校后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在四川只招一个人,录取的就是现在回归经济系的李稻葵教授,他的总分比我高。 杨宜勇学长 我入校是8月28日,那时的北京全然是一种盛夏的感觉。开始我住在三号楼,便经常去老图书馆自习。一是非常近(刚开始还没有买自行...

  • 272023.12

    读懂父亲的一生

    我们眼中,父亲是一个勤奋工作、平易近人的教师,在家言语不多,从不宣扬自己的工作成绩,因此,对于他的学术成就,我们知之甚少。直至“文革”结束后,通过1982年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和1983年地学界为袁复礼90寿辰举行庆祝会...

  • 312017.05

    顾毓琇:传奇一生

    顾毓琇先生一生著述宏富,中西融汇,文理兼通,是少有的在人文和科学领域均取得世界公认成就的大师

  • 242008.09

    吴北生:一生无悔弹道美丽

    机缘巧合入航天吴北生192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祖籍江苏常州,因此得名北生。高二时,一本介绍清华大学的小册子让吴北生下定决心要报考清华大学。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报考了燕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在一场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吴北生聪慧的头脑与扎实的基础显现了出来,一下子被五所高校全都录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1948年9月,吴北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时...

  • 112012.11

    沈克琦,一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一生——王 进 萍

    沈克琦教授是西南联大43届物理系毕业生,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系,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

  • 202009.01

    顾秉林:一生践行清华精神

    ──在2009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2009年1月19日)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 顾秉林老师们、同学们:  再过一周,就是牛年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