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7级

心存大志,脚踏实地 ——清华大学[1977级] 张勤 访谈纪实

2016-03-21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对张勤学长的采访很好的注解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会议室里,沉稳谦和的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他独特的气质。他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精辟见解,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心存大志,脚踏实地

——清华大学[1977级] 张勤 访谈纪实

工程物理系  李仲春


【张勤简介

张勤,男,1978年至1987年,在清华大学攻读核反应堆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期间曾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1991年任科技部中国技术创新公司产业部经理、厦门技术创新联合公司总经理。1997年至2003年,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03年至2009年,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9年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后任书记处书记。兼任北航计算机学院和厦大知识产权学院博导、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学在清华


   在和张勤学长的交流过程中,他提到的最多的还是当年在清华的生活。学长是重庆人,在十年文革结束后,他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从此走进了美丽的清华园。说起这件事,他也提到了一个小插曲,因为当时高考结束之后他对各地的情况不了解,第一志愿填报的是他认为非常保险的重庆大学,而第二志愿填报的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清华大学,最终录取的时候因为是按分数录取,所以他被清华录取,“要不然现在可能就是重大的校友了”。

   学长回忆1978年3月份来清华报到,那时清华周围是一片农田,冬天水田里面的水稻刚收完。校园里面到处是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防震棚,还驻扎着很多部队。

   张勤学长说,“有人认为我是‘三清团’,我认为我是‘五清团’。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后来工作在核研院,也就是200号(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加上现在住在清华,爱人在清华工作,儿子也从清华毕业,可以说和清华渊源比较深。”

   学长说在他做本科毕设的时候学校才有了第一台计算机,IBM的,就放在主楼后厅。学生们都是在前一天用纸张把自己的代码写好,交给里面的操作员将代码输入,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后,才可以去拿结果。后来他在美国的时候花了几千美元买了一台80286的电脑,不到两年就淘汰了。现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都很快,对比当年来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进入了清华之后,紧张的学习生活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经历了十年动乱,1977年录取的学生年龄跨度非常大,分布也非常广,各个同学之间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但是大家的共同点就是对知识的渴望,书上的和老师布置的习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课外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在学习微积分的时候,他们把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基本都做了一遍。在学习普通物理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合适的教材,当时负责授课的张三慧老师每天都非常辛苦地去油印伯克利的物理讲义,这些都让张勤至今难忘。

   尽管学习如此紧张,他也没有放松体育锻炼。张勤说,“为祖国工作五十年”是清华的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他个人也是身体力行。他在班级篮球队应该算一号主力,在系里的篮球队是必不可少的组织后卫,因为身材不够高,进不了校队。每天到了下午四点半到五点,球场上全部都是人,想在篮球场占一个场地是很困难的,因为有好几拨人都在排队。张勤学长也打乒乓球,坚持锻炼。

   张学长说大学本科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初步却重要的阶段,大学期间所学的很多基础的东西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大学这段时间对于人的一生是不算很长的,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对于自己的一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心系天下


   从进入大学到现在,张勤学长的理想一直很坚定,那就是:“从政,改变国家。”他也一直在努力地承担作为清华学子对于国家的那份责任。因为这个理想,他努力的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个理想,他努力地为同学服务,担任过班长、校研究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因为这个理想,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努力工作,兢兢业业直到今天。

   他以学长的身份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其中也不乏对我们的期许。现在的我们普遍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学习太过于机械,非常现实,缺乏一种追求“pure science”的精神,同时也没有像他们当年一样深刻地领会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张勤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清华还缺少什么


   张勤学长与清华结缘已经三十年了,对清华的一草一木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谈到今日的清华,和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长提到清华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优秀的生源已经基本满足了,物质上的条件,包括校园本身的建设和设备等条件和国外的差距也很小。清华最缺的还是教师和学风,这两者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清华现在还没有一个教师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样的大学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这点来说,清华的学术水平可能差很多。因为我们缺乏这种“pure science”的精神。要不畏权威,敢于创新,甘于寂寞,甘于不为人知。但一个学校必须能够看重这样的人,给他必要的支持,让他潜心的做研究。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急功近利的比较多,做“pure science”的精神不够。张勤学长认为清华人,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考一个好的分数,找一个好的工作之外,还应当多多思考这样与国家前途相联系的问题。

   他说,清华的学生到国外去考试分数肯定不会差,但问题是要做出成绩来,创新这方面要敢为人先,真正的精英不仅仅要非常刻苦,还要有很好的创造性,这点和国外相比我们仍有差距。

   只有时刻不忘创新和勤恳的清华才是真正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大学。


自主创新和“山寨”


   张勤学长目前担任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副局长,负责专利和国家整体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工作,他说创新性差还是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坚持我们的自主创新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国应该培养自己的精英群体,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向的教育。

   谈到目前社会上的一个热点——“山寨”问题,他告诉我们应该从三个方向来思考。一、对于那些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应该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二、对于不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应该区别对待;三、对于那些很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的,因为其快速更新换代而没有进行相关检测的行为,政府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同时也应该修改制度上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他说,创新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山寨”现象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宜一棍子打死,要区别对待。但是我们不应该鼓励这种低级别的创新,应该加强原发性的创新,这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同学感悟】

  张学长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那一批学生历经文革后,对于知识的渴求可想而知。图书馆的习题基本上被他们做完,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对于每一门课程他们都认真地对待,并不会因为这是一门选修课而不用功去学。他们求知若渴的精神让我们的这一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现在的学生变得很现实,很多的学生进校起想的就是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收入,追求纯科学的学生太少了。正如张学长所说,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期望不应该仅仅是个合格的毕业生,而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我们是清华的学生,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

——谢词龙

   “心存大志,脚踏实地,奋发有为”,这是采访结束时张勤学长给我们的寄语。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直践行的标准,相信这也是美丽的清华园给他的人生留下的烙印。张学长认为清华的毕业生不仅仅是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要时刻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命运,拥有独立健全的价值观。人应当有理想信念,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对人生中的挫折要正确对待。作为清华学子,我们应该明白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在学校里的任务是什么,珍惜大学的时光,用功学习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效祖国。

——赵力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