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0级

心系苍生,正气浩然 ——清华大学[1980级] 王毅 访谈纪实

2016-03-21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经历的两次挑战,他都视为难得的成长机会;独立地思考问题,一心为人民服务。王毅,一个内敛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位谦和的科学家——


心系苍生,正气浩然

——清华大学[1980级] 王毅 访谈纪实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黄韵清、范仲、王佳明、刘雪凌、吕宝磊


【王毅简介】

王毅,男,1980年至1985年在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曾分别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从事国情分析、资源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研究视角,独立地去思考问题,从而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是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王毅学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调是平和的。话语中隐隐透出的凛然之气,令人肃然起敬。


好奇心最重要


   第一次见到王毅学长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位质朴内敛、慈祥谦和的长者,竟然就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

   王毅学长1980年入学,就读于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专业,1985年毕业。他主要从事中国国情分析及环境发展研究,系统、综合、客观地分析了中国长期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提出走向21世纪的基本战略和主要对策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他参与完成的国情报告之二《开源与节约》,通过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与趋势,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等重大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参与完成了《生态赤字》研究报告,全面评价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趋势,探讨了保证国家生存条件的基本思路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他还参与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与工业化研究、中国自然灾害预警:与减灾对策等项工作。他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独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他善于利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问题,在定量、定性、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点。他出版专著5本,共发表论文40多篇。1990年获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王毅是一位在环境发展领域很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现在能有所成就,王毅学长说,原因在于清华5年的学习和生活给自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大学时期广泛涉猎各方面书籍,则为他日后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埋下了伏笔。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环境专业时,王毅学长坦言,当初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专业挺新鲜,对专业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在日后不断地学习和不倦地工作中,他逐渐了解环境专业并深深投入其中。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一幅充满无限可能与机会的瑰丽人生画卷由此展开。在清华,王毅学长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校对每位同学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他特别提到,大学阶段适当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对日后发展大有裨益。比如他现在从事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很多时候都需要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因为研究的问题本身,就涉及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不断的讲和与妥协。大学时期的社会工作经验,会有利于一个人今后的发展。

   母校情结,绵远悠长。毕业多年来,王毅学长依然和昔日的同学保持着联系。在工作当中,他亦与一些清华老师有着交流与合作。这些对于他视野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从事什么研究,好奇心最重要。”在谈到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时,王毅学长如是说。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人生的大智慧。正是那一份最初的好奇心与兴趣,内化成了深深的责任感,促使他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最终来到中科院,在包括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事研究。谈到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王毅学长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每一次挑战新领域,都是一次成长


   二十多年来,王毅学长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走出了一条坚实坦荡的科研之路。他说,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他遇到过两个最大的挑战。第一是在接触全新的领域时,他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去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每一次挑战新领域,都是一次成长。成为专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成为一个能让人们接受的专家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第二是他所从事的研究,涉及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面对不同的观点,要怎样吸取别人的经验,又如何正确接受别人的质疑?这就需要磨合和学会处理不同的关系。因此,学术上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沟通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谈到环境领域的一大热点——循环经济时,王毅学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像循环经济这样一个新的概念引入中国,首先要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它之所以在国外的兴起,从技术到政策再到法律环境是有一定条件的。国外的循环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是不同的,不能生搬硬套。中国该走怎样的循环经济道路,需要发现问题,认清问题的核心,研究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认清循环经济究竟是什么。循环经济不是仅仅由学者提出,然后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认为,在中国,循环经济的应用条件在有些方面还是不成熟的,各个层面对循环经济也都有不同的认识,实际运作中面临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立法,引导它走一条切实可靠的发展道路。要确定一部法律(循环经济法),就涉及到处理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我们不能盲目应用新概念,而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来龙去脉,探寻怎样将之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并在实践中加以调整。所以,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对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的工作做一个评估,通过调整使之走一条更和谐的发展道路。”

   2009年6月23日至26日,王毅学长参加了由欧盟环境总司主办的年度绿色周会,并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跨越哥本哈根:务实行动与多轨合作”的主题演讲。谈到最近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王毅学长说:“哥本哈根制定的条文跟过去我们所希望的有很大区别。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果,都低于报告所建议达到的效果。按最新的协议,到2051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仍然是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就目前来看,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大会只可能是形成一个政治上比较宏观的协议,然后以此为起点,继续往下谈。而现在发达国家的想法与公约和议定书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相背离的,它们更希望发展中国家和它们一起承担责任。为此,我们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目标,不断地去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以政策配合技术来实现目标。”

   王毅学长朴实的话语,闪现着清华人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折射出环境人心系苍生的情怀。


独立地思考问题,为人民大众服务


   2009年是清华环境系建系25周年。谈到25年来环境系的变化与发展,学长感到由衷的欣慰。“第一是研究的领域要比过去广泛得多,今后涉及的范围会更加宽广,所以现在就需要同学们去涉猎各种知识;第二是在环境某些领域的研究更加专业化和深入。”

   在谈到自身事业未来发展时,王毅学长说:“对我们政策研究者来讲,有三个层次的努力方向。首先,要让科学研究更加坚实和具有科学性。其次,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政府和决策者的一种参考。第三是研究成果要能够被大众理解,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研究视角,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是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比如,水价涨价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应指出政府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让百姓对这种方案的目的和意义更加了解。把自己的研究工作转化成政府和公众都可以接受的方案,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王毅学长的眼底闪现着坚毅。作为知识分子,怎样才能不为流行色所左右,在滚滚历史大潮中坚守内心的原则和方向?从王毅学长身上,不难找到答案。

   对在校清华学生,王毅学长语重心长地说:“在大学阶段,首先应该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接着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正确运用知识并将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意味着能力。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联系,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联系自身科研经历,学长强调:“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刻苦。只有付出艰苦的实践过程,才会有成功。另外,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局限在一个研究点上,要知道这个研究点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谈到清华人的就业和人生选择, 学长说:“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同,但只要拥有知识和能力,清华人在任何领域都是出色的人才。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兼收并蓄,在交流和讨论中不断积累。”

   清华百年校庆即将到来,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王毅学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尊重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大师是在独立自由的学术风气中培养出来的。在办学理念上,只有采取更加开放的形式,推进更多更广的交流,才会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同学感悟】

   时间很短暂,但是从学长的话里我至少明白了三点。首先,现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就要尽可能地去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专业,更要涉及能源、建筑等各方面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其次,要勤劳不怕吃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很聪明,但是“笨鸟先飞”还是充满着哲理;最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以身作则,要本着为社会服务、为祖国而贡献的人生信条,那么,也就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的栽培。

——王佳明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的研究视角,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是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与学长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科研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这辈年轻的环境人,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未来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韵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