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5级

真实,博爱,不懈努力 ——清华大学[1985级] 张锐 访谈纪实

2016-03-18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校园里,他刻苦读书,热爱运动,尽心工作;工作中,他积极挑战,勇敢承担,奋力拼搏,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努力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同事和学生的尊敬。


真实,博爱,不懈努力

——清华大学[1985] 张锐 访谈纪实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杨天南 外文系 李晨溪


【张锐简介】

张锐,男,199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95年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现居郑州市,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担任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


  • 校园时光:刻苦读书 尽心工作 热爱运动


   张锐学长原来是化工系的学生,恰逢学校合并了几个专业成立了材料系,于是他转入了材料系。学长1990年本科毕业后在郑州三磨研究所,工作了两年,92年又回到清华攻读硕士,95年硕士毕业。

   “那时我非常忙,中午没有休息,又要工作又要学习,基本就是在挑战极限。” 谈起大学期间的生活,张锐学长回忆道。他从事很多社会工作,担任材料系研究生会的主席,同时做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组织部部长,因而他的大学时光十分忙碌。随着工作的开展,学长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崭露头角。在一次研究生的一二九大合唱中,为了材料系的合唱节目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张锐学长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几位原本不认识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请来了钢琴伴奏,男高音和女高音领唱。那次合唱的评比中,作为一个小系,材料系获得第三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展现了学长的突出能力。在繁重的工作之外,他抓紧时间读书,成绩也十分优秀。

   这样一位社会工作英才,其实还是一位运动“狂人”。张锐学长在2009年8月的全国大学校长羽毛球赛中,取得河南省第一名、全国第五名。同年11月的全国大学校长乒乓球赛中,学长是河南省代表队的一员,全队取得团体第四的好成绩。张锐学长说,这些成绩大多数归功于他在清华时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意识的培养。“后来我在清华业余练过十项,不过没有成为专业,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业余的爱好,”他说道,“清华有很好的、不断传承的体育精神。”张锐学长在清华的时期,也是材料系体育事业的黄金时期,“93,94连续两届研究生运动会,材料系获得了三项团体第一。”他在谈起那时集体的辉煌时,谈吐间洋溢着自豪。谈到运动对自己的影响,他鼓励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首先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和调整身心,使人拥有强壮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工作中有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困难,而运动能释放压力;同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业余休闲,在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活动中,比如乒乓球赛中,可以结识不少人,扩大人际交往。”

   我们发现,学习、社会工作,体育运动是张锐学长在大学时期的三个重要主题,张锐学长很好地在清华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中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正是这些能力为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企业岁月:积极挑战,勇敢承担,奋力拼搏


   1995年四月份,研究生毕业前夕,张锐学长获得了一份工作,工作单位是国有企业——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陶瓷分公司。“当时国家投资两个亿的专项经费来建设企业。洛玻的董事长到清华去招人。我觉得到国有企业可以增加一些阅历,于是决定报名。”其实那时张锐学长有很多选择,留在清华,或到其他高校去任教等等。然而,怀抱一颗年轻而乐于接受挑战的心,以及对家乡河南深厚的情怀,他做出了去洛玻集团这个选择。

   “到企业里去工作,我确实收获不少,”张锐学长回忆道,“在企业和在高校是完全不同的环境,企业的事情真的很难处理。那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生存问题,要带着那么多员工一起求生存,就必须努力去动脑筋。”这样的环境迫使年轻的他在企业发展中迎接重重挑战,树立了挑战意识。他那时在分公司做技术副总,由于总经理身体欠佳,其实整个工作基本上都是张锐学长一人主持的,他的工作量很大,从国外新技术的吸收引进,生产线的调整,到岗位工作的培训,都是他一个人在做。那时,整个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线,一整套的系统,每个岗位他都要熟悉,都要详细掌握。

   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杰出的协调人际关系、组织团队工作的能力,加上不懈努力、积极挑战、勇敢承担、善于思考、为事业尽心尽力的精神,使得张锐学长带领公司克服了前进中的重重阻碍,逐渐发展壮大。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张锐学长在洛玻的工作已是颇有成效,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是蒸蒸日上。这时他却做出了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选择——离开企业,到高校去做一名教师。


  • 新“校园时光”:不懈努力,注重团队,用心教育


   从公司的副总经理,到普通的大学老师,张锐学长的此番选择确实不平凡。他向企业的董事长提出辞职时,董事长也曾极力相劝,认为张锐学长年轻有为,继续在企业做下去,发展道路一定畅通无阻。然而,谈到这次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的重大选择时,张锐学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感觉到企业的文化中,需要更多的协调人际关系,这当然也是一门艺术,却不是我感兴趣的。我觉得没有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希望去挑战新的事业。”在张锐学长的心目中,教育事业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让更多的人受益。

   1997年10月份,张锐学长到郑州工业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学校要他组建一个科研团队,然而当时给他的实验室只是两间小屋子,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更没有研究经费,而且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己想办法筹措经费,组织人手。“那时一个人都不认识,只好从科技厅到教育厅,千方百计地到处联系。”第一年只申请到了一个项目,只有8000块钱的经费,即使这样的项目也来之不易。张锐学长就是从这个项目开始他在学校的科研工作的。

   然而就在新事业即将启程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带来了新的阻碍。97年12月13日,学长和几个新生打篮球,被学生绊倒,右手臂骨折。张锐学长在医院住了17天,出院之后就马上上班。学校出钱为他的实验室买进了一台4000元的设备,他出院之后立即安装设备。他受伤未愈时能做的工作有限,实验室十分缺乏人手,他就提出招收三年级的学生提前进实验室,这在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后来也证明十分有效。当时需要一个压机设备,购买至少需要几万块钱,学校出不起经费,张锐学长想到在企业工作时用过液压机,便用在企业中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台液压机,花费只要8000元,这样就节省了成本,为科研工作创造了实验条件。在这一点一滴中,科研团队组建起来了。

   我们不难了解到许多关于张锐学长的科研成就和获得表彰的情况: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完成多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等,然而张锐学长对这些个人成绩却只字未提。他更愿意与我们分享他建设团队、培养学生的经验,在他看来学生的成就比自己的荣誉重要得多。2001年,经过三四年的建设,张锐学长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得三等奖,这是他培养出第一个获得挑战杯奖的学生。04年,他的学生获得了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从那时起到他08年离开郑州大学,张锐学长在科研团队中培养出的学生三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们觉得有这个挑战的价值,”他谈到。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科研队伍由原来的几人壮大到现在的几十人,其中包括两位教授,五位副教授。科研工作很多,进展也很好,团队共承担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运作高效而和谐。值得学习的是,张锐学长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非常重视团队合作,身先士卒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把科研工作的机会和任务合理分配给团队里的其他人。

   因为开始工作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学长希望为团队中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条件,助他们成功。“当时我们在郑大建立团队的时候,大家都很年轻,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包括上面考核的事情我尽量帮助团队里的人解决,我会用争取过来的科研经费为每个人建立一个账户,让大家不为经费发愁,可以踏实地投入科研工作。”张锐学长会把申请到的项目的经费分给团队里的每个人,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鼓励他们努力工作;而在他们有更多能力的时候,张锐学长又鼓励他们自己申报研究课题,就这样团队逐渐成熟。

   张锐学长在教学方面也颇有成效,他开设的课程《陶瓷工艺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的课程在教学评比中总是获得很高的评价。他高水平的授课,幽默而平易近人的风格,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等等,都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2001年4月的一天中午,一位学生做实验,由于离开了正在运行的设备,设备发生了事故。那时张锐学长正准备外出,出差后回到实验室,学生们站成一排,害怕的不知所措,学长没有严厉批评学生的过失,只是关心有没有同学受伤并且告诫同学们下不为例。这样的做法化解了同学们的恐惧,也起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效果,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事故。张锐学长对身边的每个人都真心地去爱护,自己也受到了周围人的信任和爱戴。

   2008年,张锐学长参加全国公选干部,经过选拔,调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担任副院长,负责科研、外事、图书馆、学报等工作。在新的学校,他又组建了新的科研团队,开设了新的课程;新的一番事业等着他去挑战,去拼搏。我们相信,张锐学长一定会在新的征程中,创造更多的精彩。


【同学感悟】

    “真实,博爱,不懈努力,人生才真正精彩”这是张锐学长的座右铭,也正是他人生路上一步步走来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优秀的清华人,张锐学长塑造了不懈努力,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和承担的品格,这份品格在他坎坷而曲折的事业经历中得以历练和检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从不抱怨,而是选择去接受挑战,去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是世间的强者,这样的人能够成就大事业。

——杨天南

   张锐学长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出色的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和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都是与学长在清华大学时代的经历有着紧密联系的:清华的培养和个人的锻炼,使他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为他做出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在访谈时,张锐学长露出了为母校清华而感到的深深自豪:“清华人不会喊口号,但是清华人有非常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能够战胜困难,才能真正体现出清华人的气质。”他也告诉我们,在学校时可能不懂责任,走入社会之后,才真正地感觉到清华人身上担负的责任。没错,正是这一份坚定向前的信念,正是这样的一份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催促和鼓舞着张锐学长和更多优秀的清华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在人生和社会的舞台上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李晨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