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2001级

科研情,中国心 ——清华大学[2001级研] 孙飞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孙飞学长,突出的研究成果让他博士毕业即被破格聘为中科院研究员。怀着崇敬之心和向往之情,我们走进孙飞学长的科研之路,感悟他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执著奋斗和勇于创新——


科研情,中国心

——清华大学[2001级研] 孙飞 访谈纪实

医学院  郭俊伟、张舒


【孙飞简介】

孙飞,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基础教学强化部,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到清华大学医学院攻读直博,师从饶子和院士,5年后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孙学长在学期间取得的核心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曾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励,他的博士论文入选“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毕业后,孙飞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破格聘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低温电子显微术和X射线衍射晶体学方法研究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孙飞学长于2008年荣获第八届“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9年荣获“贝时璋青年科学家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


   “当看到分子链完美地缠绕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时,我决心去弄清楚这其中的奥秘”,孙飞学长读本科时的一次参观经历,使他深深地被生物之美所吸引,并立志从事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2001年本科毕业后,孙飞学长来到清华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饶子和院士。经过一年的锻炼,饶老师考虑到孙学长数理基础知识坚实、科研能力强,就将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晶体结构解析的课题交给了他。

   由于膜蛋白晶体结构解析相当困难,孙学长经过近一年的重复实验和努力,仍旧没有获得待解析的晶体。用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咏竹诗来形容此时孙飞学长的科研精神,是再恰当不过了,凭着咬定青山的执著精神,他全面修改了蛋白纯化方案,通过大量的实验,终于发现了关键的结晶条件,得到了晶体,并由此一举完成了复合物Ⅱ晶体结构的解析,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Cell》上。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就,孙飞学长显得很平静,他谈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坚持”。孙飞学长认为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机遇只会垂青那些有准备并且一直在努力的人;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但即使是这样,也要坚持。他回想起当时做科研的情景,有的同学在课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选择换课题,而他一直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出成果。他在做线粒体膜蛋白复合体结构的课题时,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却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期间又赶上SARS的爆发,为了使国家早日战胜SARS风暴,他放下手头的工作改做SARS冠状病毒相关蛋白的晶体解析,但课题的转换并没有使他放弃先前“步履维艰”的课题。他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最后该课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Cell》上。这篇文章是我国科学家近25年来第一次完全立足于“本土”,将完整、系统、原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这一杂志上,这一成果填补了线粒体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空白,成为线粒体呼吸链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使他一战成名,为自己,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持之以恒,浓浓科研情

   

   博士生期间的经验让孙飞学长更加懂得持之以恒的重要,并且将这种态度发扬在日后的科研中。前段时间,他的一个学生获得了一种酶的晶体,X射线衍射质量非常好,大家都认为对这个晶体进行结构解析很容易,可在处理数据时发现这是一个罕见的“三晶”,没有现成的程序可以解析,这个学生很气馁。孙飞学长告诉他,任何晶体结构都是可以解析的,没有现成程序就自行编写,我们不能放弃。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两个月后“三晶”得以成功解析。

   孙飞学长常说,他对科研的热情源自两方面的“原动力”。第一是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孙学长始终相信,在繁复的生命现象背后,一定包含着深刻而简洁的规律,他更有志于寻找这支配生命现象的一般性规律。正是这样寻根溯源的好奇心,让孙学长走上了科研的道路。第二是对科研的责任心,既然接手就一定要做下去的责任心。孙飞学长认为,研究生二、三年级是心理转型期,这个时期的重心由“接收知识”转变为“创造知识”,很多同学都在这个时期感到不适应,情绪不好,对科研缺乏积极性。但是我们应当学会乐观向上,不能被情绪所左右,要认真负责地完成科研任务,坚持度过这段困难期。


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坚持科研创新是孙飞学长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的推动力。在孙飞学长看来,创新力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提到最多一个词是“出奇制胜”。他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取得成绩,走在别人的前面,只有‘出奇’才能‘制胜’,别人做单体蛋白的解析,那我就做复合体结构的解析。”靠着对科研方向的准确把握和对方法技术的改进创新,孙飞学长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的短短几年中,所带领的团队就在多个课题上获得了突破,自主建立了电镜三维重构结构分析平台,解析了多个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包括两个十分“困难”的蛋白晶体结构。

   从孙飞学长的言谈中,我们能感觉到他对创新的重视,他从言谈中流露出来的一种东西深深的吸引了我,那就是敢于打破权威的创新气魄。一个蛋白晶体结构的解析涉及到蛋白表达、纯化、结晶等几大步骤,在这些步骤中又包含很多细小的步骤。面对困难时,通常的做法是不断地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而孙飞学长认为这是不够的,必须从问题的源头入手,从“方法学”研究的高度来获得对实际问题的破解。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他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孙飞学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形成了“以方法学研究为驱动的结构生物学应用研究”的学术发展方向,并以此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支持。


选择学术,拳拳中国心


   合理选择职业道路是每位同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去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也是我校近年来对博士毕业生的重点就业引导方向。孙飞学长对此感触深刻,他选择博士毕业后在国内从事科研工作,源于他对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坚实的基础知识、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优秀的科研组织能力,更是他在深入思考国家需求及自我兴趣和优势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孙飞学长临近博士毕业时曾打算去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去多所国外名校考察了一番。然而这次考察让他体会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设备差距并不大,出国做博士后已不似往昔那么吸引人。而此时饶老师又为孙飞学长提供了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组建电镜三维重构课题组的机会。在导师的鼓励下,经过再三权衡,孙学长最终选择了留在国内发展。“年轻人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应当主要考虑前途与发展,而不要过多计较眼前的待遇得失”,孙飞学长的气魄让我们每位同学由衷佩服。

   目前科研领域的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科研机构偏向于招聘“海归”学者。孙学长认为,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研人才注重的是能力,无论“海归”还是“国产”,都需要凭自身能力竞聘。因此研究生期间既要做好课题研究,多出成果,又要有意识地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学长自己就在博士生期间担任网络管理员、研究小组组长等社会工作,锻炼了组织能力,并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目前比较流行的“进公司做研发”的职业道路,孙飞学长认为,他的人生目标主要在于通过长期积累形成自己的科学研究体系,并与国家的需求有效结合。虽然他自己的目标不在于企业的研发,但他也很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他建议研究生同学,专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都很重要,具体选择哪一种作为职业方向,要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他特别希望同学们在学期间能开阔眼界,多了解国家、社会的需求,以有效规划人生。


【同学感悟】

   扎实严谨的科研态度,努力执着的追求,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想,清华人 “行胜于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作风在学长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清华学子我们也应以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郭俊伟

   在采访孙飞学长的过程中他提及最多的就是持之以恒和责任心,我想这就是孙飞学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引人注目成就的原因。孙飞学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身上闪耀着的是我们清华人追求卓越的宝贵品质。

——张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