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沈有鼎先生聊天

2014-05-13 |

○刘培育

沈有鼎速写

  沈有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1926年,金岳霖创立清华哲学系时,他是第一年招收的两个学生之一。

  沈先生喜欢聊天,“聊”的全都是学问。他聊天不分时间、场合,只要他觉得你是他聊天的合适对象,就会马上同你“聊”,甚至不管你在干什么,是否想同他“聊”。他为了同你“聊天”,可以三番两次请你下馆子。可是,一旦“聊”上了,就是过了吃午饭、晚饭时间,也看不出他有想打住的念头。沈先生晚年要我到他家里,听他讲对《墨经》的新解释,我就有过几次饥肠辘辘的遭遇。当然,吃馆子的时候也不少。据说,沈先生因为喜欢聊天,也遭到过斥责。钱穆回忆说,抗战初期,清华大学南迁,在南岳衡山时,他和闻一多、吴宓、沈有鼎共居一室。入夜,闻先生灯下读书撰文,聚精会神;吴先生专心备课,一丝不苟。唯沈先生或喃喃自语,或找话聊天。因此吴先生多次申斥沈先生:“汝喜闲谈,不妨去别室自找谈友。否则,早自上床入睡,且勿在此妨碍人。”听到斥责,沈先生只得默然,不过待一会儿他又讲起来了……

  沈先生有一个理论,叫做“耳根胜于眼根。”他喜欢读书,“凡是纯学术方面的书籍,他可以说是无书不读。”(贺麟语)但是,他认为从书本里汲取学术营养,不如在学术讲论中去汲取营养。拿他自己的话说,用“耳朵”去汲取胜于用“眼睛”去汲取。所以,他不仅喜欢一对一的“聊天”,凡是有关学术的讲座、研讨,他都跑去听,而且很少有到会而不发言的时候。抗战时期,在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成立“南湖诗社”,请闻一多、朱自清先生先后做了指导性的发言。话音刚落,沈先生起立,也对诗社的未来走向做了一番指导。不知沈先生当时具体讲了什么意见,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认为是对诗社很大的鼓励。然而诗社在会前并没有邀请他,他是自己“腆着脸皮”主动去的。你说好玩不?我没有读过沈先生的诗作,但我知道他是会写诗的。

  杨向奎先生晚年撰文回忆到和沈先生“聊天”,从家里“聊”到单位,从单位“聊”到公园,他们常常在陶然亭公园的小亭子里“聊”,“聊”物理、“聊”数学、“聊”逻辑、“聊”哲学……杨先生称赞沈先生“谈经夺席,当代仅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老专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董事长,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秘书长。

转自《人民政协报》2014414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12016.04

    太老师汪子嵩

    汪子嵩,1921年出生,浙江杭州人。著名希腊哲学史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从陈康先生学习希腊哲学。1949—1....

  • 232009.11
  • 242012.11

    停课赏雨──点滴中的西南联大(黄枬森)

    西南联大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能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在物质资料极端匮乏的困难条件下,先后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8000名学....

  • 192008.06
  • 132011.10
  • 022009.02
  • 262011.07
  • 162012.03
  • 122019.09

    纪念周景良先生︱周景良谈建德周家

    周景良(李媛 绘)周景良先生生于1928年2月19日。1945年先入辅仁大学,旋再考入燕京大学,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习分析哲学,深得金岳霖、沈有鼎二先生赏识。1950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6年被选派留学苏联,获副博士学位后,在苏联科学院晶体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2年回国,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使用电子衍射分析晶体原子结构之第一人。2019年9月11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