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木化石艺术雕刻家郑文箴:爱国情怀动山岳 作品正气满乾坤

2009-09-21 |

郑文箴看着作品如同凝视自己的孩子(海国摄影)

   2009年8月28日,由木化石艺术雕刻家郑文箴先生创作的木化石艺术雕刻《历程》等精品,被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珍贵礼物陈列在这个国内最高的地学殿堂里。同时举办的木化石艺术雕刻家郑文箴先生作品展吸引了首都各界知名人士和众多观众前来参观。

   今年已届73岁的郑文箴先生出生于福建泉州,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因“文革”停顿十年后恢复建设的第一栋公共建筑大楼——复兴饭店(即燕京饭店)就是他年轻时期的作品。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市第一栋公共建筑——深圳市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也是他设计的,现已成为深圳十大纪念性建筑之一,被永久保留。

   当年郑文箴学的是清华大学6年制建筑学专业,6年的学校生活使他全面成长,尤其是对于雕塑的喜爱。他退休后开始迷上木化石奇石雕刻。1998年春天,深圳退休后的郑文箴偶然发现了奇特的木化石。他了解到木化石集化石之神、奇石之妙和玉石之美于一身后,兴奋不已,思考如何在保留木化石外表形态的同时,展现其内里玉石晶丽的品质?只有大胆的进行雕刻,通过雕刻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1年的艰苦探索之旅。

   纵观郑文箴先生的作品,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爱国情怀动天地,题材广泛扬正气,形象逼真意高远,真情奉献苦探求。

   在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作品中,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和震心撼魂的是,他始终高扬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旋律,那就是深深的爱国之情。作品《崛起》,表现的是一个腰板挺直、刚强健壮的男人象征着中国,正从神州大地上站起来,坚定有力的双手,握拳弹压两个代表“贫穷”与“落后”的魔鬼,寓意深刻并向世人宣示,中国崛起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自身的贫穷和落后状况。2005年,当台湾一小撮人疯狂叫嚣“台独”、“去中国化”时,郑文箴先生愤然用一件200多斤重的非洲木化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精心雕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并写下了“宝岛自来属中华,岂容匪寇任分瓜,挥戈驱夷功勋大,两岸人民世代夸”。此幅作品利用原石形态作为将军的大氅,左右手依化石形态设计,把将军雄壮魁伟的形象表现得虎虎生辉,英气慑人。紧接着,老人又一鼓作气用沙漠风凌石创作了《将军之后》,雕琢巍巍将军后人,卓尔不凡好人才、好气度,任凭风凌多磨砺,自有乃父大气派,展现了新一代将士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力量和雄风。

   龙行天下归大海,叶落归根祖国亲。回归是海外游子的共同心愿,每当提起这个话题,就会令人魂牵梦萦,激动不已。《回归》这件作品用一位伟大的国母形象,代表祖国母亲,身穿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旗袍,梳着传统母亲的发髻,展开双手,迎接象征中华儿女的男女小童兴高采烈地投向母亲的怀抱。情感交融,生动感人,充分表达了海内外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象征着繁荣富强的祖国是深深吸引海外游子回归的强大磁场,也是使之真正回归的原因。同时进一步阐明,最重要的是中华儿女心灵的回归。

   尤为振奋人心的是领袖人物光辉形象的精心塑造。其中一幅是《总设计师》,用一件非洲木化石整体雕刻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胸像,雕像近似真人比例。着重刻画南巡时伟人的慈祥,以及对中华民族光辉前途充满无限信心的伟大形象,令人油然产生敬爱之情。他的新作《东方巨人》,更是一件难得的力作。这件作品由400多斤重的印尼木化石雕刻而成,雕刻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年龄段的形象,表现了东方巨人毛泽东那种驾驭天下、叱咤风云和纵横捭阖的雄才大略,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非凡的英雄气概,以及睥睨一切反动势力的威严。

  郑文箴先生此次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大礼《历程》,更使人过目难忘,引人入胜,振奋人心。

   这件由受过火烧,部分碳化后深深埋在地下形成的木化石雕刻而成的作品,材料十分美丽而难得,天然的形态如一座两面悬崖绝壁的高山,横卧在千山万壑之中,高耸入云。郑文箴先生只在原材料的两端精心雕刻了两个形象逼真的人物,一个是当年投身滚滚革命洪流之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另一位是今天实现太空漫步的中国宇航员。山顶之上,看不见铁军和队伍,只有无数脚印和一串串象征中国革命艰辛而光辉历程的闪光足迹。

   这件作品精妙的构思,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高度的凝聚,将人们油然带入炮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从弱到强,从艰苦卓绝的奋斗,到“雄鸣一唱天下白”建立新中国,生动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集中展现了在时代的大潮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乘风破浪、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一尊尊饱蘸炽热爱国之情的作品,使人看后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升腾。

   郑文箴清华大学的同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马国馨这样题字评价:“天有时、地有利、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以此解读其天时是改革开放之谓,地利乃深圳改革先导之指,材美赞亿万年前硅化木,工巧则言作者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之意。的确如此,郑文箴先生所有作品,大都闪烁着新的思索之光亮,闪耀着中华五千年文化之光彩,闪现出不懈追求的爱国情怀。

   另外,在郑文箴的作品中,最为打动人心,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志存高远”,作品立意新、思想深、视野高、角度独特。他饱含真情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作品《愔愔》,还有表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少女的《甜妹》,堪称民族团结的礼赞。特别是那件品种稀少和十分美丽的曲鳝灵壁石雕成的《愔愔》,活灵活现的托出了一个和悦文静、优雅端庄的新疆姑娘,并配上一首诗“愔愔美艳出天山,衣锦纹饰多灿烂。眉目传来祥如意,乐在中华大家园。”深刻揭示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安定与和谐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祖国的繁荣昌盛是各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福祉。著名女画家、擅长画牡丹的梅振荣女士,看过郑文箴先生的雕刻作品后,被他那种宁静、淡泊、高洁而意义深远的意境所感染,欣然作画,一改昔日画风,以一幅墨牡丹相赠,并题款互勉:“天香淡淡不染尘”。

   这位有点个性、半路出家和从花甲之年开始投身雕刻的老人,自11年前进入木化石雕刻这片园地,一直推崇陶渊明那种“心远地自偏”的恬淡人生境界。如果说,一个老人是一本书,那么这位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积极人生态度、高尚精神追求和饱经风霜的老人,就是一本优美而精彩的诗集。“七十老渔翁,一世打鱼功。出没风波里,网网都不空。”看罢郑文箴为他的作品《网网不空》自题的点评诗,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作品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神采、神韵和神气上下贯通,内涵极为丰富,可见其“志”,美的意境中分明看到他内心世界之敞亮,思想情感之细腻,人生境界之高远。仔细品味,这不就是他退休后执著追求的真实写照吗?作品表达了老人坚定的信念、豁达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回顾和总结自己度过的几千个雕刻创作的日日夜夜时, 郑文箴 先生只有一句话:“我刻我心”。人们不难理解,他刻的是自己的心意、心声和心愿;他刻的是一个清华人的心意,一个退休老人的心声,一个智者执著追求的心愿。他用这一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由衷地祝福国强民富、社会和谐、生活美好,世界和平。(张泓)

转自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9 年9 月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