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徐玉棠: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2018-03-27 | 来源 青海校友会 |

徐玉棠,1953年至195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给排水专业;1958年至1979年工作于西宁市城市建设局;1979年至1986年工作于西宁市自来水公司,任经理;1986年至1992年工作于西宁市政府,任副秘书长;1992年退休。

清华生活,亲切难忘

回想起自己在清华生活的点点滴滴,徐玉棠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他说当时他一心想考入梁思成老师所在的建筑系,自己的各个科目都已经顺利通过,然而绘画不过关,最终被分到了给排水专业。不过说到利用给排水专业的知识,在未来的几十年为祖国西北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的贡献,徐玉棠依旧充满了自豪。谈到他在清华的生活,“锻炼”成了一个高频词,不仅仅由知识和学术上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当时每天下午积极的体育活动和贯彻清华人一生的身体锻炼理念,并询问我们现在清华是否还坚持每天下午四点的体育锻炼。他笑称,如今在青海觉得高原地区的气候对自己影响不大,还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这里,离不开母校对我们体育锻炼的重视。

徐玉棠1953年入学后在二校门留影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1958年7月,在国家的就业引导下,在朱德委员长的一句“青海地大物博,青海是祖国的十分可爱的地方”的号召下,刚毕业的徐玉棠踏上了西行的火车。也许是命运的奇妙和冥冥中的安排,这一行,就是一生。

在大家眼中,青海依旧是古时候那个发配充军的蛮荒之地,苍茫戈壁绵延,冰天雪地玉珠峰,省会西宁还是一个不通火车的闭塞小城,交通和信息极不发达,多民族聚居……刚到西宁的徐玉棠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高海拔的严寒、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无数未知的挑战……然而徐玉棠没有退缩,“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是清华教会我的”,他坦然地说,凡是国家的重要发展地区,都应该有清华人砥砺奋斗的身影;凡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实施,都应该有清华人一往无前的奉献。

生命总是由无数未知构成,浙江出生的徐玉棠从未想过会在祖国的西北挥汗一生。既然选择了基层,那就应当耐得住寂寞、清贫、艰苦,摒弃心中杂念,生活上,空乏其身,做一个平凡的人,工作上,磨砺自己,勇于开拓。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工作的那一天起,徐玉棠就告诫自己,新的征程开始了,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路。

1988年4月,青海地区清华校友合影,第一排右四为徐玉棠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谈到刚来西宁工作的情况,徐玉棠说,当时的西宁还没有自来水,饮用水都需要马车拉送到居民家里。到西宁后,在徐玉棠的参与和设计下,共建成了六个水厂。在建第一个水厂时,由于经费充裕,水源地距离也较近,很快修建成功。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第一水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修建第二水厂迫在眉睫。由于经费不足,第二水厂就近取用河水,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饮用水质量不佳等问题,最终由于水质问题被废弃。在修建第三和第四水厂时也非一帆风顺,由于青海地处高海拔地区,冬天气温寒冷,设计水厂时各种技术要求更高。加上青海当时基础设施较差,经费不足,给设计人员带来了大量困难。然而在这样的诸多问题下,徐玉棠和其他设计人员还是就各种问题展开专项研究,并最终一一克服。谈到建立第五和第六水厂时,徐玉棠说到,修建水厂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用地、管道等还需要和各行各业打交道,进行统筹解决。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不仅提升了徐玉棠的业务能力,也让他在项目工程中的综合统筹能力得到了加强。1986年,徐玉棠被调到西宁市政府,担任副秘书长。秘书工作虽然涉及到文字材料居多,但需要有丰富的协调能力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在西宁市政府工作的六年中,徐玉棠出色的能力得到了一众人的肯定。同时,他也并不忘加强自己本专业的业务学习,继续设计工程。

退休后,徐玉棠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依然是青海省建设所急需的。他作为项目评审专家、技术顾问,参与了几十项工程,涉及到青海省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也见证了青海省的飞速发展。谈到当时的青海现状,徐玉棠说,那时候只有西大街一条混凝土路面,其它都是土路。至于现在的海湖新区和产业园,更是一片农田和荒地,不敢想象现在建设取得的成就。

1992年在深圳

过去他的家人和朋友对他从浙江前往青海,并把一生扎根在这里感到不解。如今再到青海来,都觉得青海这些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而这一切,也离不开徐玉棠这样讲一生扎根在青海的建设者的奉献。“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徐玉棠用他的一生实现了这个承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谈话最后,我们闲聊起了一些体验和感悟。说到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徐玉棠说,他们当时和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都想“自强不息”,对“厚德载物”并不很重视。清华人在毕业后到各个岗位,都是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取得了在各自领域的巨大发展。但现在看来,“自强不息”是基础,但在不息奋斗、自立自强的同时,更能决定自己走得远不远的,是能否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品性。一个人在未来一生中的谦虚、感恩、坚韧、信任等诸多美德,更是他未来成长的关键。要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更多的进步,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炼,做到有道、有得,才能不负母校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008年校庆,给81同学返校庆祝毕业50周年,第二排右三为徐玉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