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大珩:为“863”计划点燃一根火柴

2025-03-02 | 胡晓菁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5年2月28日 |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技术界有一个热议的话题——迎接新技术革命和挑战。那时候,美欧日苏等都在制订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计划,以期抢占高技术桥头堡,掀起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浪潮。

面对这种国际局势,中国怎么办?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青年时代经历过国家积贫积弱状况的王大珩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要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断创新,永远进取,国家和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上,有人认为我们国家目前尚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还是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为好;等人家搞出来了,我们的经济实力也强了,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引进他们的成果,为我所用。

但王大珩却认为,现在不做,到下个世纪就跟不上了。从他的言语中,能感觉到他的焦急心情,这的确是他亲历“两弹一星”工程的经验之谈——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迎接新技术革命和挑战。

王大珩大力呼吁、逢会必讲。他说,高科技研究通过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完全可以花小钱办大事;高技术的东西,“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这是战略问题;要播下一颗高科技的种子,令它生根发芽,从而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发展。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向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建议书和亲笔信,阐述了国家发展高技术的必要性。这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这之后,国务院先后组织200多名专家调查论证,而后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实施。“863”计划由此得名。

“863”计划实施后的情况,也是王大珩最为关注的,每当看到或者听到计划取得新进展,他的喜悦便由内而外流露出来。他尤其关注重点领域的发展,例如航天技术,从被列为“863”计划第二主题,到提出载人航天建议,再到1992年9月批准载人航天立项,并明确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三步走的发展规划,这其中都有王大珩的努力。

而意义更为深远的是,“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科技体制的革新,即充分发挥了专家的决策作用。王大珩以战略眼光看待“863”计划的实施,认为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应把发展高技术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他幽默地形容自己,只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 112004.06
  • 242008.09
  • 132004.04
  • 142004.04
  • 042021.08

    王大珩:爱淘“宝”的光学专家

    “我告诉你们一个真理,所有精密的东西都是用不精密的设备制造出来的。”面对学生嫌弃实验室的设备太简陋、太破旧时,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如是说,“我也是直到毕业以后,才越来越懂得动手能力对一个学物理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即便是给我一堆破铜烂铁,我也能想方设法把它凑出个像样的东西来。”有一次,王大珩在一堆破烂里发现了一块没人要的玻璃。他眼前一亮,当...

  • 202021.02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

  • 312014.12
  • 302015.10

    王大珩:情系光学中华魂

    他是一名应用光学家,也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的获得者,同时,他与多名科学家一起向国家建议实施“863”计划....

  • 222021.09

    校友义工计划

    集结!清华“校友义工计划”等你来!校友情怀承前启后,义工力量连结四方,清华“校友义工计划”火热进行中!期待校友们怀抱着无限热忱,来赴一场与母校的约定,以志愿服务推动学校发展,用积极行动护航学子圆梦。无限精彩,由你定义。千里万里,清华等你!背景·集结力量清华校友总会本着“集心、集力、集智、集资”的原则,面向全体校友发起“校友义工计划”,旨在为校友回馈母校、服务学校发展建设和育人工作提供渠道和平台,...

  • 172021.06

    清华大学“天格计划”三号卫星载荷发射入轨

    清华大学“天格计划”三号卫星载荷发射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