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参与——开国大典天气预报

2019-07-02 | 赵贝佳 吴鹏/采访整理 | 来源 《人民日报》2019-05-02 |

讲述人:章淹,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原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批气象预报员,曾为开国大典做过天气预报。

章淹:开国大典的天气预报员

“那天我值班,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过来告诉我,开国大典要我做预报。”章淹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我才做了一年多预报员,经验有些不足,听说要为开国大典做天气预报,那种带着一点慌乱的紧张我至今都感受得到。”那一年,章淹24岁。

当年,进行短期天气预报都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而天气图的整个制作流程全为手工操作。“那时候条件差得很。华北观象台(今中央气象台)每天就画两张图,一张地面天气图,一张根据地面资料反推出来的3000米高空天气图。而且高空天气图是根据一个理想气压推算出来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章淹说。

当年气象台每天只有一张地面天气图(来源:中国气象频道)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准确预报天气,难度可想而知。开国大典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当天飞机要进行空中表演,需尽量保证飞机不被云挡住,能让地面的群众看见。如果云层很低的话,飞机在云层下面飞就可能撞上一些高层建筑物,而在云层上面飞老百姓又有可能看不见。“飞机表演展示的是国力,如果因为天气缘故未能起飞,那就太遗憾了。因此,我们的预报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出问题。”章淹说。

那时,章淹和其他同事都刚到北京不久,对这里的天气并不了解。起初,一些本地观测员说这个时节北京都是秋高气爽,很少下雨,但也有一些人说可能会有秋雨。因为实在拿不准,章淹和同事想查阅一些资料,看看北京秋季的历史天气究竟如何。

然而,当时华北观象台可供使用的气象资料很少,几乎找不到什么有用的内容。焦急之中,章淹突然想起自己在昆明西南联大念书时,见过清华气象系有一套很厚的《世界历史天气图》资料,于是便和同事商量去清华大学查阅。“好在最后找到了这套书,书里的资料给我们做开国大典天气预报帮了大忙。”查完资料后,章淹和同事发现北京的秋季也可能会下雨,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1949年9月30日,当拿到绘制好的地面天气图时,章淹和同事开展了一次缜密仔细的天气会商,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校验,他们给出了第二天的预报结论:晴转阴云相间,风向偏东,风力弱。章淹在第二天的预报天气图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却一夜辗转难眠……

开国大典当天上午九点左右,天空开始不断有云聚集,中午还落下了些许雨点,下午的天气看起来很不乐观。“我心里一直很紧张。幸运的是,下午3点左右,西北边的天空最先放晴,透出微弱的阳光。”章淹说。

1949年9月30日的预报结论(来源:中国气象频道)

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飞机表演(来源:新华网)

不久,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轰鸣声、欢呼声响彻云霄。一时间,华北观象台值班室外传来阵阵激动的呼喊:“快看,飞机来了!飞机来了!”天气没有影响到飞机起飞,空中飞行表演也没有被云遮挡,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人们都看到了我国自己的飞机。

“最后,飞机正好是在零星的小雨中间抓住一个空隙起飞,群众在下面都看得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章淹的嘴角微微上扬,“国庆节本来应该放假的,但观象台很多人自愿留下来帮忙,都在盯着天气。当我们看到飞机从远处飞来,听到人们激动的呼喊声,大家心中紧绷的弦总算是松了下来,工作总算做圆满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