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水木清华九十年(十二)

2007-10-16 |

水木清华九十年(十二)

文:阿忆

无阻我飞扬

1988年,北大中文系王瑶教授提出"清华学派",说清华学派的特点是:第一,既有国学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既不是卫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运夫。第三,有一大批中西会通的著作。

【主持人陈晓楠:王瑶是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的研究生。十分有意思的是,30年代前后的师生继承关系,既包括继承和翻新先生的知识体系,也包括自然不自然地学会先生的做派和生活习惯。所以,先生不仅继承了朱自清的学问,也继承了他的大烟斗,当然也要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有过的"清华学派"的意思。

不仅是朱自清和王瑶,原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也有意整理出一个"清华学派"的想法。但除此3位大师,再也没有人响应。理由是,清华90年,莘莘学子万千,大家各有各的思想路数,从没有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学派"。你很难说清楚,那位写出《同桌的你》的流行音乐家高晓松,和近年来致力于反对伪科学的何祚庥,究竟有什么共通之处。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唯一例证是,他们都曾在清华园中工作或生活过。

您看到的这位清华女学生,名叫"伏明霞",全世界闻名的奥运冠军。她是在光荣退役后进入的清华,她会不会属于清华学派,恐怕不问自知。

这里是清华西校门,10多年前,物理系毕业生宋朝弟曾在这里奋斗,从小业主生长成科利华集团的董事长。他是企业家,当然也不属于清华学派。

【采访科利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朝弟

清华这几年对我人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时期。因为我在清华是读研究生,正好是既接触学校又接触社会的这么一个转型期。对我来说做硕士--我可以这么讲,我对大学,我的大学在科大,是一种年轻人的留恋,因为那个时候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但是后来在清华读研究生是给我一种社会的锻炼,使我真正觉得有力量了。

宋朝弟迷信量子理论,因此他宣传发行《学习的革命》,根本不以出版社的既往经验为限。他要投资1亿,流水1亿,让国人瞠目结舌。

搜狐网站,中国人耳熟能详。是它把"风险投资"这个既商业又科技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它的主人是张朝阳博士,1981年考入清华物理系。

【采访搜狐网站总裁张朝阳

我们这代人是1981年入校的,全是在当时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全国上下都在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成长起来的,把念书不只是当成获取教育,求得一份工作,根本不是这么务实的一种想法,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念书,念好物理,念好数学,就能探索自然界奥秘,这是人生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特别崇高的追求。

张朝阳上学的时候,清华最火热的口号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都有用,但却只属于80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除了音乐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清华还出炉一大批职业政治家。而且为数众多,不亚于党校,公安部长贾春旺就是其中的一位。贾春旺是60年代清华工程物理系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后,曾任共青团清华委员会书记,直到80年代前后才离开清华。

1984年,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回到他熟悉的清华园,去拜会老同学倪振伟,动员他投身创业,把清华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于是,已在清华教书26年的倪振伟成为中关村第一位投身商海的教授,公司的名字是"海华",意思是"海淀和清华",地点设在清华照澜院居委会。1987年,教育部规定,在校教师不准办公司,倪教授要么让清华接管海华,要么带走海华与清华脱钩。

教授选择了后者。

【采访海华集团董事长倪振伟

1992年开始,我们又转向信息服务,当时主要是搞寻呼业,就觉得清华这些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作真正贡献,一定要跨出去一步,是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要为社会服务。

在清华历史上,几乎人人不相同。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记忆,但丰富中又延续着一线共通。在清华,人人有一段飘扬过海的历史。在闻一多召唤下,梁实秋改变留守的想法,赴美留学。这位被鲁迅指控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人,置装之余,还特制一面1丈长的绸缎国旗。理由是,我爱这个国家。

清华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对学生的嘱托是,"为正义而申言",而直抒诤言也是先生自己的终生信条。因此,50年代的"反右运动"中,这位为这个国家命名的人,被打入冷宫。实际上,50年代之前,清华并不因为主流趋导而放弃各自的世界观,这与清华园的自由空气息息相关。在这种自由的宽松环境中,破格事件便屡屡发生。

王力是大语言学家,他引进西方科学技巧,弥补中国传统语音研究的巨大空白,并全面超越了前辈。但当他被清华国学院发现时,根本不具备入学条件。

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华罗庚,情况也是如此,华罗庚不过是南方杂货店里的小店员。然而,清华不拘一格,为中国数学界造出一颗耀眼的明星。

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外文系,吴晗1930年报考清华历史系,一个数学成绩是15分,一个是0分,但他们中文和英文成绩奇高,吴晗竟是两个满分。但罗家伦校长仍然大笔一挥,将他们破格录取。

清华园最初只在工字厅周边,面积不及一个小型地主。但清华具有扩张性,这种特性在梅贻琦和蒋南祥身上看得极为明白。抗战胜利后,清华从昆明复校,如果不是何思远市长阻挠,梅校长要把整个圆明园纳入清华。而蒋校长向南向东极度拓展,使清华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学校。

【主持人陈晓楠:清华问世于1911年,当时的校长是唐国安。唐校长举荐在外务部供职的侄子唐彝,让他来清华教英文。唐彝后来作了清华庶务长,把校园治理得井井有条。1923年,唐彝也推荐自己的侄子唐贯方来清华,唐贯方便在清华图书馆里干了70多年。唐家祖孙3代,敬业以求,全部终老清华。像这样的上阵父子兵,清华史上比比皆是。

父子同爱清华,最早的还有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和建筑系主任梁思成。 同为佳话的还有大美学家邓以蛰和核武器专家邓稼先。与邓家比邻而居的是,大数学家杨武之和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谊感人至深。 此外,还有大哲学家冯友兰和作家冯钟璞。 他们都曾把好梦寄放在清华。 大戏剧家曹禺逝世前4个月,已丧失记忆力,但他清晰地向这个世界说:我,是清华大学1933级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

1947年,湖南少年朱镕基考入清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同学们普遍知道他,不仅仅因为他是学生会主席,而且因为他酷爱京剧,能拉会唱。

199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朱镕基兼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曾深情地写道:"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全文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