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的原始位置

2013-09-25 |

○孟凡茂(1979 自动化)

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会为纪念已故导师王国维(静安)先生,于1928213日举行本学期第一次常会,会议议决组织“筹办王静安先生纪念事宜委员会”,选举宋玉嘉、戴家祥、刘盼遂、侯堮、姚名达为委员。并议决两种纪念物品,1)树立纪念碑于校园内,请名人撰写碑文。2)铸金属纪念铎,镌纪念王静安先生字样,以分赠海内外各有名学术团体。331日,研究院同学会为征集纪念碑图样发公告,希望校内艺术修养高超者热心参与。纪念碑于19296月落成,纪念碑碑文由清华研究院导师陈寅恪所撰,研究院讲师林志钧书丹,研究院讲师马衡篆额,而碑式由清华学校1923级毕业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设计。此后纪念碑广场成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令人敬仰的学术大师的最佳场所。

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之初被毁,1980年代复建。近有网友讨论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原址位于何处,想此问题应不难回答,清华的历史资料一定有准确记载,只是一时尚未找到。笔者从19306月《清华周刊》刊载的《清华园花木记》一文摘录一些内容,可间接判断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的原始位置。兹原文摘录如下:

入门(今之二校门)则见土山由南迤北,遥遥东西对峙,中道加种矮桧以为篱,篱各围两山之麓为广场二。……以上所述,乃东西两广场中所植树木之大概也。

西面土山自近成志小学起,沿南围墙迤东北。山之东南端,沿麓植山桃。

东面土山,作丁字形,北端自西迤东,当丁字之一划,自南端起植山桃。土山北端向东突出之山麓,为在中道观瞻之处,在南麓前排有矮小之紫薇。山之北麓则植白皮松。山之东端,即近第一院至工程处孔道处,植幼桧十余株,苍翠可爱。

周视东西两土山之头段毕,即折入王静安纪念碑处之广场,场在东(西)注1边广场之北,惟隔一东西通道。场作梯形,东(西)注2面依土山,三面以矮桧作篱。篱之四角,与场中交叉行道通。于行道交叉处,植白皮松一株,此为校中白皮松中之最大者。东西南三面依围松之道,筑如扇形之芍药花台。场之西边沿篱而植者有洋槐一行。场之东边正中,为王静安纪念碑处,碑建于方台之东端,适在二槐之荫,前有喷水池。池之南北二旁,各设石椅一,此处适于山阴树荫之下,为夏日纳凉最佳之处。

由土山南端拾级而上,前行至中道,有亭翼然,自顶西望,树木幽深,遥见教职员住宅,深藏于森林之南。再前行,拾级北下,夹道而植者多赤松。

下土山北端,折入土山西部,小溪以南之广场。沿工字厅桥以南之南北道,则夹植槐树,场中则密植洋槐。在道之西,广场之中,则有秦皮树一株。折回,过对工字厅之中道大桥,夹道植矮桧平顶篱,至厅前东西行道止。

1 原文“场在东边广场之北”,此谈西边土山,依其文意,当为“场在西边广场之北”。

2 原文“场作梯形,东面依土山”, 从附图1上看,纪念碑之广场,在北段土山的东麓,应该是,“场作梯形,西面依土山”,另下文说“场之东边正中,为王静安纪念碑处”,也说明不是“东面依土山”。

1935年学校全图(见附图1,进校门大路西侧至科学馆没有建筑,有两条东西向的小路,一条通向甲所,一条到工字厅。通向甲所小路北边,西边土山之东,即为王静安纪念碑所处之广场。附图中的交叉图形当是交叉的步行道,圆心处为一白皮松。一如文中所说,“篱之四角,与场中交叉行道通。于行道交叉处,植白皮松一株”,纪念碑的位置当在那株白皮松的东边。1930年代照片(见附图2上的那个亭子,也与上文中“有亭翼然”的描述相合。建国后学校建“一教”和“二教”,西边的土山经整治,形状变化较大,从甲所向东的小路在土山西麓折向北而与通往工字厅的路相接。1980年代重建时,设立纪念碑于一教和二教之间的土山东麓,此位置与原始位置出入不大,但方台石阶及石椅等未复建。

附图1 1935年清华学校全图之大礼堂以南部分

附图2 1930年代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照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