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校友通讯》是展示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窗口

2010-06-29 |

○钱锡康(1958土木)

《清华校友通讯》(以下简称《校友通讯》)自1980年复刊以来,至今已有30年了,共出版了60期。我从1998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了10年的《校友通讯》主编,对办好《校友通讯》、使她成为校友喜爱的读物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钱锡康与陈达(左,1963工物)、朱凤蓉(右,1966工物)校友合影

《校友通讯》作为展示校友风采的窗口,在内容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清华大学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的大批各条战线的人才,其代表性人物,在《校友通讯》上几乎都有反映。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专家学者、学术大师,有将军、劳动模范、大学校长、企业负责人、总工程师,还有长期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所以《校友通讯》是一个展示学校人才培养,体现学校对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窗口,也是校友总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

清华校友对母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在事业取得成功之后,不忘母校的培养。《校友通讯》在《值年园地》、《我与清华》、《清芬挺秀》、《荷花池》等栏目中都大量刊登了校友撰文。文中校友们都深情地回顾了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师长的谆谆教诲,校园文化、清华传统对自己的熏陶,这些都使他们“终生受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六十年代毕业校友的经历,更是体现了蒋南翔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我在编辑校友的回忆文稿中,注意收集归纳他们“终生受益”的有五个主要方面。

一是“为学”与“为人”。很多校友谈到,在清华学习的几年,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魏葆春校友(1979级机械)说:“五年间,我不仅在清华学到了基础理论知识,学到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更学会了厚德载物做人的正气。”张福森校友(1965自控)认为,清华培育了学生五种精神:革命精神,科学求实,民主团结,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他认为在“为人”中最重要的是“清华人身上有一种爱国的热情、强国的愿望,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清华人的脉搏都永远和国家的脉搏一起跳动”。

二是“猎枪”与“干粮”。校友们说:“清华给我们的不只是一袋干粮,而是一杆猎枪”;学校重视能力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实践、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校友通讯》报道过我国两大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宝钢董事长谢企华(1967)和鞍钢副总经理王明仁(1978级),他们都是清华土木系的毕业生。王明仁1983年毕业后到鞍钢工作,他主动要求到修理厂,工作了12年,熟悉了炼铁、炼钢、轧钢、炼焦各个分厂的设备状况,建立了十几万张技术卡片,又参加了计算机、自动化等多种跨行业的培训,他作为副总经理,主持组织了鞍钢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工程,使鞍钢的自动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王明仁说:“作为清华人只能说没干过,不能说不会干,这得益于学校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培养的能力。”

三是严谨的学风。校友们谈到,清华的很多老师学识渊博,严谨求实,对学生言传身教,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一生受益匪浅。学生们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就自然地以严谨的作风要求自己,要求下属。兰州中科院旱寒所研究员何平(1980级水利)谈到:“从事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肃的。我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提供的参数、数据绝不能有假冒,必须绝对可靠,不然应用到工程上是要出问题的,要经得起工程实践的考验。比如青藏铁路的课题,我们必须保证其病害率要低于世界上其他寒带的铁路。有一次实验人员给我做的实验数据看起来很理想,但根据常识判断有问题,这引起了我的怀疑。我检查了实验各个环节,都正常,最后打开实验装置,居然发现传感器根本没有和土样接触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实验室的同志们说,跟何老师做实验,要是做错了,她一定能查出来。”

四是全面发展。清华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辅导员制度、社会工作、文艺体育代表队、各种社团,培养锻炼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群众工作的能力,体现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密切结合,从而使他们在工作中如虎添翼,使清华的毕业生具有独特的风格。伍绍祖(1963工物)校友说:“清华八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学到了好多书本上的和非书本上的知识,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干部来讲,还要学会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和处理红专关系、师生关系、党群关系。清华大学学生中有四支队伍大会师,一支是因材施教的学业优秀的学生队伍,一支是学生体育代表队队伍,一支是学生文工团队伍,再有一支是半脱产学生干部队伍。这四支队伍在相应的四个方面走在一般学生前面,形成一支辩证统一的先进队伍,推动着全校同学全面发展。现今党和国家以及各省市、各部委的领导人中有许多清华人,他们大多数经历过当半脱产干部的训练。”

五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倡导体育锻炼是清华的优良传统,很多校友毕业后,仍保持在校期间养成的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不少人退休后七八十岁了还在坚持工作。在一汽工作的陈家彬校友(1952机械)谈到,他们这个年龄段有18人,共同在一汽为祖国健康工作了50年,大家都成为高级工程师、建厂功臣、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专业带头人、汽车工业名家。不少人还在继续工作,服务社会,奉献汽车事业。其中单文昌校友(1954动力)说:“我们现在已经超过母校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指标,能不能再接再厉,提出一个为人类健康耕耘60年的宏图呢?”

校友们谈到的上述几个方面的“终生受益”,核心是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这是挖掘校友作为教育研究资源的重要源泉,对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经验,引导在校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启示。我每次给学生讲党课或座谈,讲到人才培养,都将校友们“终生受益”的感受传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成长,并以《校友通讯》作为教材赠送学生。

祝愿《清华校友通讯》在复刊30年的基础上越办越好!

2010年1月5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