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创业清华人︱小库科技:用AI,探索未来建筑

2023-06-02 | 何思萌 | 来源 公号“清华校友三创大赛”2023-05-06 |

何宛余,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科创中国”,清华经管学院“青腾未来科技学堂”

杨良崧,清华大学2011年级建筑系

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互联网与新经济全球总决赛天使成长组三等奖。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建筑产业AI应用的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小库凭借自主研发的小库设计云及其项目应用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主创新数字化设计软件典型案例。小库科技致力于将新科技转化为自主原创的建筑数字化新底层模式ABC 智能云模(AI-driven BIM on Cloud)及相应云端工具,现已为近千家合作伙伴提供智能产品与服务。

打开xkool.ai的网页,输入所在地块、容积率、限高、建筑密度、户型等基本参数,就能生成建筑设计底图,在排布楼宇位置时系统会对出入口、城市规范、日照时间、消防间距等数据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设计完工后,一键即可导出演示文稿等报告材料。原本要由设计师在制图时逐一计算、定位、检查的工作,AI几乎立刻就给出了结果。用何宛余的话说,就是赋能建筑师

时候到了

小库科技的出现并非一时起意。

何宛余,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贝尔拉格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 (设计与计算机算法方向),传承这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的理念,何宛余认为现代建筑设计是一系列理性严谨的推导过程,很多事情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不需要人来做,何宛余说,她在读书时,就萌生了匡正和引导建筑行业科技发展的志向。

2010年底至2011年初,硕士毕业后的何宛余与代尔夫特校友杨小荻借助AI设计的方案拿下了深圳某大型科技园的二期项目,进一步在市场验证了她AI辅助设计的思路,也让她看到了AI进入传统建筑领域的机遇与商机,就此埋下了创业的火种。

然而,十多年前的人工智能、数据算法远没有今日之成熟,很多人甚至未曾听说过AI应用,更何况极为传统的建筑业。由于没有AI建筑类的企业让何宛余施展才华,毕业后的她带着初心,进入了闻名全球的顶尖事务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工作。这是一家由建筑领域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创立的建筑公司,他主张的理念正是提倡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和思维定式,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创新。复合的求学背景与几次AI在建筑领域的尝试,让她在工作之余,始终未曾放弃用AI探索建筑业未来的想法。

2016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年,谷歌制造的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棋王李世石,大大冲击了公众认知,AI的广阔前景得到了社会认可,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赛道。顺势而为,中国搭建起自己的云服务提供平台,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进入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体系当中,科研机构对于人工智能的研发进入新阶段,算法的技术支持从遥不可及成为现实。

彼时,何宛余在深圳某建筑项目三四年的外派工作中,深度了解了深圳和国内的创业环境、建筑与人工智能发展状况,她说:“那时候就是技术准备好了,大环境到了一个时间点,自己的工作也到了一个需要再提升的阶段。我知道,时候到了。”所有的一切都刚刚好,何宛余认为是时候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了,于是,她毅然辞去了令人艳羡的顶尖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跨界创业者。

把人工智能带到建筑业

小库独创建筑产业底层新语言ABC格式,实现数模规一体联动

在一个用钢筋水泥搭建的传统行业,创新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突破传统”。“怎样去向投资人说明我们的事业?怎样让他们意识到AI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可以如此广泛?这是时常困扰何宛余和协理合伙人杨良崧的问题。

即使人们从AlphaGo中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前景,但对于这种科技是什么、能做什么仍旧处于抽象状态。何宛余说: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领先市场一步,还是半步。太新的东西虽然很有冲击力,但对于企业来说却可能是个灾难,市场不会立即为你买单,或者需要时间慢慢理解和尝试。

何宛余、杨良崧等编写的《给建筑师的人工智能导读》成为指导建筑师理解人工智能的必备读物

小库科技试图在传统与未来、面包与鲜花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在何宛余、杨良崧等编写的《给建筑师的人工智能导读》中,描述、展望了人工智能与建筑产业在各个阶段的结合应用情况。在建筑业里,人工智能的参与可以带来怎样的改变?未来的城市设计中,城市的管理者、开发者、公众和设计师将怎样利用人工智能?随着这本书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轨道。

何宛余坦言:“创业公司始终做的是尝试。在不利环境下找到适合当下商业、研发的平衡点。”2017年底,小库科技向公众发布了智能设计云平台”Beta版,建筑师可以通过地块划定、基本数值输入快速输出草图。初次的尝试给房地产设计行业带来一抹亮色,但质疑也随之而来:人工智能能做的似乎并没有很多。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何宛余把目光放到了更适合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装配式建筑领域,在标准化的建筑搭建中,AI能快速输出最优方案。逐渐地,小库科技围绕“AI赋能建筑开拓出了自己的产品矩阵,得到了多轮亿元级战略轮融资。

库筑装配式建筑设计引擎

2020年,小库科技首次参加了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推荐参赛的张雪舟老师对这支队伍记忆犹新:这是我接触到的首个AI+建筑结合的项目,并且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我希望它们能在三创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也希望能够让世界知道这样的企业的存在。做前沿的科技创业、做前人未曾尝试之项目,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和闯劲,这正是清华创业人的一个缩影。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读书时期的杨良崧

说起杨良崧,何宛余不吝赞美之词,“他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创造力,每次做的东西都满足期望或高于预期,非常靠谱,在小库作出了很多成绩”。杨良崧将这部分归功于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教育。

早在清华建筑学院五年本科求学经历中,杨良崧就已经接触到了数字化建筑设计(以下简称数字设计)。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数字设计趋势是参数化设计。同时也看到“算法设计”(即从参数化设计软件的用户友好交互界面,转向直接通过编程来驱动建筑设计)也逐渐开始成为一种“新浪潮”。因此他也和同学参加了英国某家先锋建筑院校在京举办的工作坊,探索如何通过编程对城市空间进行数字模拟,从而引导建筑设计。之后他除了尝试去理解算法设计有关的数个细分领域,也开始接触数个计算机语言。

但是建筑设计数字化的实际运用场景那会儿还比较有限,毕业以后杨良崧像绝大多数建筑学毕业生一样,进入到建筑设计单位工作,但工作中并未更多地再与算法、程序打交道。他说:“做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有时候由于项目和企业本身的诸多客观条件下的限制,你很难有机会尝试新的事情。”机遇来得很凑巧,有一天杨良崧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了小库科技的招聘信息,认为这样的交叉领域探索机遇不可多得。与何宛余长谈后,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建筑未来样态的探索渴望。这样机缘巧合下,他加入了小库科技。凭借建筑学背景与对信息技术集成于设计领域的理解,杨良崧在小库科技得以从研究员的角色协助推进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交叉领域的数个项目,近期也开始负责来自境外的咨询与合作。

如果说一位建筑师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虑怎样让建筑安全、实用、美观,那么一名CEO要考虑的事情必是远多于此。何宛余坦言:创业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你既要去研究最前沿的科技,又要让企业生存下去。为了了解市场运作与企业管理,何宛余先后参加了清华经管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的课程项目,因此与清华有了交集。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大家庭,她说,上课的时候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老师讲的很多内容是我正在面对的。而遇到的一些困境,很多时候你无法直接和员工掏心窝子,但同班同学大多也是创业者,他们都懂。

清华,既是知识的加油站,也成为了创业者们的另一个港湾。

做一件很酷的事

何宛余、杨良崧等小库科技的核心成员大多来自建筑与计算机或跨界或专业的背景。何宛余本人来自OMA,这是由老库Rem Koolhass)于1975年创办,以不拘一格、大胆的设计风格著称。2000年,老库在普利兹克授奖仪式上说: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他的建筑理念深深影响着何宛余等人:面向未来,敢于挑战。企业名小库的出处,正是为了向老库的致敬。在建筑学的词典中,“X”又有“Extremely(极其的)的意思,Kool约等于coolXKool就是超酷。何宛余说:我们小库,是要探索未来建筑,这是很酷的事。

20176月,创办仅一年的小库科技就在深圳举办了第一场产品内测发布会,将设计云平台带到公众视野,几乎每隔一年平台都会升级。从为建筑师提供智能设计辅助的小库设计云、到服务于装配式建筑搭建的小库装配云,到系统化的--联动的建筑数字化新底层模式(AI-driven BIM on Cloud);从互联网+建筑企业的探索者,成为国家住建部认可的行业领先企业,一步一步,他们将AI引入到了建筑行业。何宛余说:我想要把建筑学(Architecture),进化为AI建筑学(Aichitecture,让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建筑学的发展领域。这是一份需要用有限的生命去无限奋斗的事业。

历经六年发展,小库科技关于未来建筑的探索已经到了怎样层次?或许在202357日的新品发布会上,我们会得到答案。

作者︱何思萌 供图︱何宛余 杨良崧



相关新闻

  • 202023.12

    温哥华清华校友会成功举办第七届职场论坛《AI与人类职业未来》

    2023年12月16日下午,由温哥华清华校友会举办的第七届职场论坛在温哥华市中心Robson Square UBC Compus 圆满落幕。约百余名各界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参会者中有为数众多的年轻人。

  • 302023.05

    湖北校友庆祝母校建校112周年

    巍巍吾校,世纪沧桑,紫荆竞妍,春意正盎;水清木华,煌煌上庠,滋兰树蕙,薪传八方。5月21日,湖北校友在武汉举办了主题为“感恩母校、清近你我”的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暨湖北校友年会活动。来自省内各行各业的近150名校友齐聚湖北江城实验室,共叙同窗情、共忆校园青春岁月、共庆母校华诞!合唱校歌自强奋发新时代,团结携手向未来。大会在全体参会校友齐唱校歌中拉开帷幕。杨道虹致辞湖北江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道虹学长首先...

  • 262021.09

    第六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集成电路与物联网全球总决赛在佛山举行

    9月24日,第六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集成电路与物联网全球总决赛在佛山高新区南海园举行,清华大学专家教授、优秀项目代表、投融资机构代表相聚佛山,共话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182020.08

    清华学子休学创业,用AI黑科技拯救餐桌浪费:获近千万融资

    “以科技创新、让AI助力,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科技人为解决食物浪费问题提供的解决思路。”柳济琛这样介绍他的“光盘打卡”项目。

  • 302023.03

    创业清华人︱极展科技何蕾:发展柔性电子生态圈

    何蕾,清华大学1994级材料系。冬奥会上的“温暖奇迹”,让我们认识了极展科技及创始人何蕾。作为西南联大校友后代的何蕾,人生规划很清晰,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及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并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在柔性电子领域深耕多年后,带着所学所获又回到了中国。2019年,已经有过一定创业经验的何蕾带着“柔性电子”黑科技回国再次创业。作为一名创业者,何蕾需要考...

  • 222023.08

    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用科技不断探索极限 让梦想点亮未来

    “十年前,企业解决的是科技普适性的问题,而十年后,着眼的则是行业科技化进步的问题、探索未来的问题。”俞浩说,“我对未来我国能够成为世界研发、世界消费的大国和强国非常有信心。因此,成为不断求索和成长的世界顶级科技企业是我们的愿景。”

  • 132023.02

    专“注”科技报国的清华人——缅怀李德群院士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12023.03

    创业清华人丨 水木未来:解码生命,领航未来

    一“镜”窥未来,在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探寻生命最本质奥秘的路上,荆棘与鲜花伴生。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为冷冻电镜技术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由此,冷冻电镜这一最前沿的技术走进大众视野。水木未来,这一诞生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冷冻电镜高科技公司,在对新冠病毒的结构解析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冷冻电镜技术被更多行业伙伴认识,水木未来也在产业化路径上行稳致远。流淌清华血...

  • 202023.03

    创业清华人丨纳金科技雷震:从不确定性中走出确定性

    雷震,清华大学2000级材料系创办的企业属于制造业领域,生产销售规模已过亿。但在经营过程中,雷震深刻体会到,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很多企业能陆续上市、做到全球第一,但还是有许多材料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在这个过程中,雷震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藏的“机会”并迅速做出反应,开始了在新材料领域的十年深耕。雷震形容企业的成长是一种“螺旋式的演进”,发展到任何一个...

  • 112023.08

    创业清华人︱王洪鹏:砥砺探索“芯”可能

    中茵微电子的创始人王洪鹏身上同时有着学者和企业家的气质:谈起技术来像学者一样严谨,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信息如数家珍,管理起公司来也运筹帷幄,冷静而卓有远见。几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他从海外回国工作,很快升到了管理层,然而一股莫名的无力感随之袭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掌控,只要给别人打工,按照别人布局好的战略和方向做事,你就不可能有自己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