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创业清华人︱王博:智慧化诊疗系统背后的创业方法论

2023-06-02 | 黄乐媛 | 来源 公号“清华校友三创大赛”2023-05-13 |

王博,清华大学精仪系2017级博士

王博今年刚满28周岁,但是已经有了很多头衔:精诊科技CEO2020年北京市科技新星最年轻入围者、2020年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这些荣誉,是他多年创业生涯的积累。王博对周围的世界有独特的敏感性,从发现临床外科医生的切实需求,到抓住时代的橄榄枝走上创业之路,每发现一个问题,他就脚踏实地的解决掉。从大一到博士毕业,王博始终走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创业之路上,并致力服务于国家医疗的战略性宏观目标。

比赛中打出的创业方法论

读书时期的王博通过参加各种比赛磨练自己

本科期间,王博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里和各种创业大赛的赛场上。通过比赛,他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创业”的意义和方法论,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

大一下学期,在学校组织的“星火杯”竞赛中,王博和同学开发了一个人形交互机器人。这台形似瓦力(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角色)的小机器人上搭载了人脸识别、人脸追踪等功能,在被人声唤醒时,它的头会转向声源的方向,还会眨眼互动,并且能完成开关电视、拉窗帘等指令。

学校挑战杯教练的一个问题让王博陷入沉思:“你这个发明能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呢?”王博意识到,自己先前的作品大多是为了好玩、“酷”,是从自己出发,而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人们到底需要什么。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很快,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声而出,当时已经保研了的王博被学校推荐参赛。王博设计了一款手表,用来监控独居老人的血压、血糖等身体数据,并同步给社区医院和老人家属,通过在独居老人、家属、社区医院三者之间建立起信息网络,实时监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预防突发情况。获得了创新领域的挑战杯国家一等奖、微软创新杯最佳创意奖等奖项。

王博和队友对这个项目信心满满,但是创业大赛的评委却给这些年轻人泼了冷水:“这个项目的产业链太长,既要服务社区医院端,又要服务老人端和家属端,这是像阿里、腾讯这些大平台才会做的事。”

王博再次反思,他从这次失败的参赛经历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学生创业项目要“小而美”、要“专精特新”,从产业链的某一个点去纵深挖掘,而不是一面铺开。

很快,一个偶然的契机出现了,王博找到了这个值得挖掘的突破点。王博通过朋友联系到了301医院,有时他会到医院中做调研。2015年底,王博在影像科看到一位医生正在CT影像上勾勒肝脏影像区域。每位患者的影像片子多达三四百张,医生要逐张勾勒,重建出整个肝脏区域,完成体积测算,最后才能在肝脏移植手术的过程中清晰计算供肝和残留肝体积的占比。

“要是用人工智能做,几秒钟就能完成。”站在一旁看了四十多分钟后,王博忍不住说。

当时,人工智能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那位医生对王博的设想很感兴趣,他为王博提供了一些数据。经过小半年时间的开发,王博将成品展示给医生,医生觉得效果非常好。

王博带着他的新作品,再次来到了“互联网+”大赛的赛场上。有了先前失败的经历,这次他更多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然而却出乎意料地斩获了省冠军。这次,评委给予了他们相当高的评价:这是唯一一个由大学生自己真真实实地从调研需求再到把东西独立做出来的项目,而这正是大赛的本质。

进入清华大学读博士后,王博向导师尤政老师汇报了这个项目,尤政老师的建议意味深长:“如果你真的想把这个东西做好,就应该走出去做,而不是局限在实验室里。它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应用,而不是为实验室所用。”

就这样,王博懵懵懂懂地开启了正式的创业历程,“精诊科技”诞生了。这次不再是学生的小打小闹,而是真刀实枪地走向市场。兴奋过后,痛苦随之而来。当时王博还没有“产品”的概念,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就是一个产品,然而用市场化的眼光来看,实验室做出来的东西和面向社会的“产品”千差万别。实验室里的作品,一万次中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可以称之为成功;而市场化的产品需要成熟和稳定。如何做到稳定,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只能在实践中不断跌掉、不断爬起、不断挑战,踩着无数试错成本,一步步走向用户的认可。

王博将自己定义为“标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法论体系中走出的好学生”,本科到博士期间,导师尤政一直强调“创新创业要做切实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实事儿”,为他创造了自由的环境,并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他认为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能急于一时。当大环境不利的时候,应当韬光养晦,扎实地积累技术能力,将许多切实的问题思考透彻。等到时机成熟,再大胆把握机会,积极抓住时代抛出的橄榄枝,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很多“学费”。

创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团队成立初期与董家鸿院士合影

“如果要是知道创业有这么多挑战,这一系列挑战都会堆到一个创业新手身上,那大多数人可能都不敢去面临这些挑战、开始创业了。”回忆起创业初期那段手忙脚乱的日子,王博现在还心有余悸。作为CEO,王博几乎一肩扛起了核心技术、产品改进调研、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然而在他看来,最核心的问题是团队的搭建,怎么把人聊过来。有能力的人,他往往去大公司里头,没有必要来小公司。

王博的合伙人徐正清是他的高中同学,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本硕。就在王博还在犹豫着下不定创业的决心时,是徐正清的鼓励促使王博迈出临门一脚。

“他说‘我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卖’。在我心里,我一直把他是当作自己的老大哥去看待的,而且他做事也比我稳得多。当他都去鼓励我,那我也觉得可以试试。”

在得知王博创业的消息后,王博的两位本科室友直接辞掉了深圳的工作,赶回北京加入他的团队。在几个人的不懈努力下,团队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个人了。“我觉得团队在一开始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初具规模的体系,并且在这个体系中,人们要能实现各司其职。最关键的一点是,团队的成员要相互高度信任。”

吸引融资的过程中,王博同样体会到了“人”的重要性。在清华园读书的时候,王博和徐正清就曾经尝试去接触一些校门口的资本。一开始,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和对方聊,对方没有因为学生的身份轻视他们,而是一上来就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让这两个年轻的学生难以回答。投资人要确保自己的钱花在刀刃上,在和资本对接的过程中,王博会不断挑战自己,对项目精雕细琢。

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颁奖典礼,图中左四为王博

在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中,王博取得了健康医疗赛道全球总决赛第三名的成绩。参赛期间,他结交到了很多良师益友,还收获了创业道路上的指路人。通过这些同伴,他获得了大量的培养型投资,投资人愿意因为他们的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而投资他们,这与王博在社会上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投资有所不同,“社会上的资本只会衡量你,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把你扔掉。为了拿到钱,你放松了一些条款,但是最后反而会限制住公司的发展。”

王博作为三创大赛优秀项目代表发言

数字孪生思想引领下的医--企协同模式

深入一线调研,了解医生诊疗痛点

精诊科技萌发于解决一线医生最实际痛点的过程中,以前沿科技为骨架,因此始终坚持着医--企协同的模式。真正的产品设计者应当是顶级医生思想的转化,应该让这些医生听听现在的技术都有什么,看看怎么样能够用在自己身上。用实验室中拿出的最新技术,从医生的角度分析能不能落地,再从企业的角度去增加稳定性、实现批量化生产,这是医疗器械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

在一线医生中展开调研后,王博认为目前临床外科的本质需求是通过一系列辅助手段,增加医生决策的精准度,突破人手的极限,让手术的过程更加可控。在此基础上,精诊科技提出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思想。

人体中的很多器官是实质性脏器,外科手术犹如在黑盒子中下刀,在切除过程中,只有切下去之后才能知道切断的是血管还是肿瘤。而数字孪生的本质是在术前和术中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构造出一个数字化的个体器官,让这一过程更加清晰化,就像是手术中的“GPS”。通过技术手段,在术前,医生可以选择最优、最精准的手术策略,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功能区域的完备;在术中,医生则更清楚地知道该如何操作、每一步操作的后果是什么。在数字孪生思想指导下的TrueSight三维全定量交互式精诊分析全系解决方案,围绕着光机电、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为医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影像快速重建系统。

三维成像、病理分析、AR呈现,助力精准手术

以术前的应用为例,在传统的手术中,医生通过二维图像做判断,会丢失很多关键信息点;如果要做三维重建,又会消耗大量的时间。TrueSight智慧化诊疗系统将三维重建的时间缩短到十分钟左右,医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直观地看到肿瘤所侵犯的远端血管和近端血管等状况,从而精准高效地完成手术规划。

智慧化诊疗系统首先应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要做到全国普及,则还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区域性普遍疾病。为此,王博团队同清华长庚医院的董家鸿院士团队合作,在四川、青海、西藏等省份开展了肝包虫病检查和人工智能筛查,实现了根据当地医生的需要,企业完成配套举措,用契合当地地理、人文等条件的方法满足地区差异化的医疗需求。

完成了软件架构的搭建后,智慧化诊疗系统的普适性极强。只要植入数据和算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用于诊断全新的疾病。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伊始,精诊科技与阿里云携手,只用短短的十天,就推出了“COVID-19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并很快落地武汉中南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等三十多家医院并投入使用,协助一线医生确诊多例新冠肺炎患者。

精诊科技团队心怀更加高远的使命和目标。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即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在王博看来,医疗企业应当执行国家部署的医疗战略目标,即军事化、普惠化的分级诊疗,让病人们不用出地级市就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王博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普及智慧化诊疗系统,提升地方医院医生的手术决策能力和手法,配合国家的宏观规划,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更多人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黄乐媛 供图︱王博


相关新闻

  • 112023.08

    创业清华人︱王洪鹏:砥砺探索“芯”可能

    中茵微电子的创始人王洪鹏身上同时有着学者和企业家的气质:谈起技术来像学者一样严谨,对集成电路领域的前沿信息如数家珍,管理起公司来也运筹帷幄,冷静而卓有远见。几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他从海外回国工作,很快升到了管理层,然而一股莫名的无力感随之袭来。“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掌控,只要给别人打工,按照别人布局好的战略和方向做事,你就不可能有自己核心的...

  • 152023.02

    创业清华人︱姚颂:创业是一项终生的事业

    姚颂的少年凌云志,等到了时间嘉许。2015年,姚颂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作为连续创业者,他先后成立深鉴科技、东方空间等企业,首家掌舵企业深鉴科技便以三亿美元被收购,成为清华有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 022023.06

    创业清华人︱中岩大地:与岩土为伴的创业人

    武思宇,清华大学1997级土木工程系;罗晓青,北京科技大学2003级土木工程系。土壤,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于专攻土壤的材料公司来说,土的成分却大有学问。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研究“土”的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岩土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岩土工程新材料、环境修复等业务,岩土为这家科技型公司带来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说起他们的产品,中岩大地创始人之一兼总经理武思宇和中岩大地材料子公司总经...

  • 032011.03

    董达生:清华大学将“方法论”溶于课堂教学之中

    ——大师的“会通之学”有所体现董达生(1952电机)欣逢母校百年华诞,我已至耄耋之年,清华笈影,抚今忆昔溯当年,感慨良多,正如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所言:“所有老人都比孩子更眷恋生活”。这是因为生命的夕阳焕发着更迷人、更富魅力的光彩,还有年青时的遐想与追忆的衬托。1949年,清华园内的紫荆花在绽放。当时,清华是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的声誉卓著的综合性大学,不仅拥有第一流的理工科,同时还拥有很强的文...

  • 092023.03

    创业清华人丨 关爱女性孕成!王胤:用技术改变世界

    孕橙是国内数字生殖健康品牌,从女性生殖健康尤其是难孕和优孕人群切入,专注于居家自检领域的数字诊断平台和智能物联网产业化,目前已帮助数百万人成功怀孕。它的创始人兼CEO是清华大学电子系2000级校友王胤。

  • 112023.08

    创业清华人︱鄢晓君:始于细胞,解锁无限生命可能

    鄢晓君,清华大学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系校友。华龛生物的logo上面,有一朵小小的三瓣花,它既代表了公司的三位创始人像花瓣一样团结在一起,也意指组织工程的三大要素:细胞、生物材料和生长因子。鄢晓君是华龛生物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研究生期间,每周日下午科研工作不忙的时候,她和另外两名创始人就会聚在一起讨论公司的名称、设计logo,将他们对公司、对创业的种种期待寄托在其中,绘制出一副宏美的蓝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042023.04

    创业清华人︱成功秘诀:在校友生态中创业

    徐勇刚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生态系统内的创业人,依托清华校友技术和众多校友支持的“低温静电粉末喷涂”黑科技,徐勇刚与校友共同创立艾勒可科技有限公司,在家居领域走上了产业化之路。过6年的发展,艾勒可科技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厂商,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回顾艾勒可科技的发展历程,徐勇刚认为,新技术产业化之路前段艰难。异质化人才组团队艾勒可进军健康人居领域徐勇刚是清...

  • 272023.06

    创业清华人︱田天:智能向善,让技术真正创造价值

    田天,清华大学2009级计算机系校友AI青年科学家联盟“青年AI科学家”、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创业邦“30岁以下创业新贵”、 “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第五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这些熠熠闪光荣誉的拥有者,是年仅32岁的瑞莱智慧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田天,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专业,曾荣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西贝尔学者称号。AI行业发展迅猛,浪潮汹涌,田天却一往无前,瑞莱智慧成立仅4年多,已服务...

  • 272023.06

    创业清华人︱刘寒:打造单细胞测序中国方案

    刘寒,清华大学200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经济学双学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生物材料正高级工程师生物。科技,常常被视作长坡厚雪的行业。2020年起,疫情大流行将生物科技推上风口,但若无技术和经验积淀,初创公司极易折戟沉沙。属于生物科研底层技术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在基因测序界等同于“显微镜”一般的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研发难度令多数创业者望而却步。国内单细胞测序平台也曾被海外巨头所垄断,产品价格高昂、供应...

  • 022023.06

    创业清华人︱深入基层农村 用“柯普兰生长基”助力中国农业智能化发展

    2019年,还在念清华化工所的周天宇带着专注垂直绿化的氨酯汀兰新材料公司登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的舞台,并一举拿下第四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城市创新全球总决赛创意种子组十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都是传统领域,通常年轻人不会轻易进去”,周天宇说。他将目光投向农用化学品的研究,致力于用工业化的手段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中国农业规模化、无人化、智能化发展。那是他创业的第二年,那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