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坎坷一生与成功的回顾

2008-12-02 |

孙兆元(19511952,地质)

我是1948年高中毕业,1949年北京解放,1951年进清华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地院。在清华母校虽然一年,却指引我一生的前程,这关键的一年,毕生难忘。

()

1951年入学后,最直接影响我的是政治课的学习,这也是我接受新社会教育的第一课:联共()党史、中国近代史、哲学等,以及伍修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上联合国讲坛的报告等的政治时事教育,三反五反忠诚老实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所取得综合效应的结果——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二年级,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北京地质学院(今地大),但对确定我未来的一生而言,最为起作用的是在清华社会运动与学哲学中三观的初步建立。

党委何东昌、共青团书记滕藤的讲话,刘澜论忠诚老实的文件学习,以及周培源教务长、费孝通、张光斗、袁复礼等老教授的发言,回忆起来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并回忆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等取得可贵的认识:一个人,不管干什么,包括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应该具有客观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正确的出发点和立场。这也是母校教育取得最可贵的精华。

进入二年级,感到学哲学是非常必要的,在一年级基础上逐字逐句地认真地作笔记,又自学了普列哈诺夫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还要求自己在各方面的实践中应用得越多越好。坎坷的一生能有今天,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又怎能忘记母校的栽培与指引所打下难以忘怀的基础。

()

1956年毕业后我来到青海,自愿到艰苦的柴达木石油勘探局,成为柴达木较早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者。

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19584月被送到青海省劳改局祁连山八宝联合企业公司劳教,19796月才落实政策,回到青海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恢复工作。这时,我已52岁。

整整21年的劳教与体力劳动,虽然在1958年全民办工业,在祁连山进行了三年找矿和两年采矿,可是在我的一生中失去了搞科研的黄金岁月。但我对科研不甘寂寞,要对得起,不白活,在石油地质方面说点有用的话,做点有用的事。通过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大量资料,以及对柴达木盆地地面加地下三度空间的构造展布情况的了解,1983年我在地质学前辈李四光教授地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用三度空间理论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用应力场四组三度空间认识地质问题的概念,对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提供了新的途径。柴达木盆地的资料外边人不了解,而外边的资料,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工作者一般不太注意去掌握,根据这一情况,我把自己掌握的外边的资料和柴达木盆地石油构造的情况联系起来,经过对我国及全球的地质构造格局及应力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全球南南西统一应力场的四组压()性垂向交叉断裂构造系——应力场星()说。

多年来在柴达木盆地从事地质构造研究,并收集、研究了许多全球地质资料,发现青藏高原昆仑山以北的北西西向挤压断隆、断陷相间带是受南西偏南印度洋陆壳来的挤压力形成的,受此力同时形成阿尔金山北东东向与拉脊东山,日月山等北北西向两组左右行共扼扭压隆、坳相间带,并与作用力方向的张性断裂交接,形成南南西应力场的四组三维断裂构造系。此构造格局和应力场不仅在青藏高原、全国、亚洲~印度洋存在,而且在大洋洲~太平洋区、欧洲~非洲、美洲~大西洋区等全球都有广泛分布。因此,认为来自南南西的主压应力方向及其演化为全球统一应力场方向。

地球应力场星()不仅为地质、天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今后的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这一理论研究,结合油气勘探,认为青海南部地区可具油气勘探前景,并建议在柴达木盆地开辟第二找油战场。

随着思维的拓展,研究的加深,新星云说理论逐渐得到部分地质专家的肯定。中科院八位院士、地学专家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孙兆元同志所著《应力场星球说》一书中,不同于流行已久的以地球沿自转轴旋转为构造动力源的观点,提出地球与火星均有与各自的黄赤交角相关的、沿公转轴方向的统一应力场提出了全球南南西统一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新观点,并作了全新的解释,是难能可贵的该说达到了当今世界的新水平,并具有理论与实用意义用新观点对中国地质图上的构造格局,以及世界上众多的大油气田的构造展布都可以由四维构造系统的控制得以阐明,对解释其它各类矿产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索新产地,都有积极的意义

专家们还指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孙兆元同志在历史造成的不幸与坎坷的经历中,在种种困难条件下,始终不渝地献身于祖国的地质事业,现在仍不顾年高力争攀向更高的科学目标。是的,截至现在,有三十余篇论文、报告及专著都是在198760岁以后完成的,是在没有礼拜天、节假日,经常工作到深夜三五点的日日夜夜取得的。

()

回顾坎坷的一生能有今天,是在国家与母校的培养下确定的人生道路。更具体地说,就是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初步建立,这是人一生最值得回顾的。中外那么多专家学者,对地球格局、运动方式及动力源是争议上百年未解决的地学前缘问题而被我这个流动站的人发现了!但我决不承认我聪明。地质是综合性科学,盆地里找油,又有机会到老山进行地质找矿,开拓了眼界与思路,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基本上都用上了。不与实际接触,没有实践基础,实际资料不掌握,哪里会有发言权;同时不把自然界地质构造现象看成是有机的、相互制约的、有内在联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来认识问题,也难以发现地球、太阳系沿公转轴方向统一应力场。由此也可以说母校的培养教育,使我感到学哲学的必要,使我变得聪明了。

20021231日于北京

相关新闻

  • 252008.06
  • 272023.12

    读懂父亲的一生

    我们眼中,父亲是一个勤奋工作、平易近人的教师,在家言语不多,从不宣扬自己的工作成绩,因此,对于他的学术成就,我们知之甚少。直至“文革”结束后,通过1982年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和1983年地学界为袁复礼90寿辰举行庆祝会...

  • 152009.01

    书缘人缘一生缘

    杨宜勇*(1980级机械)我是1980年夏天考上清华的。本来报的第一志愿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志愿是力学系,结果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机械工程系,分在压02班。进校后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在四川只招一个人,录取的就是现在回归经济系的李稻葵教授,他的总分比我高。 杨宜勇学长 我入校是8月28日,那时的北京全然是一种盛夏的感觉。开始我住在三号楼,便经常去老图书馆自习。一是非常近(刚开始还没有买自行...

  • 122022.08

    半世坎坷志不移 一生奋励步未息——悼王维珍学长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42008.09

    吴北生:一生无悔弹道美丽

    机缘巧合入航天吴北生192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祖籍江苏常州,因此得名北生。高二时,一本介绍清华大学的小册子让吴北生下定决心要报考清华大学。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报考了燕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在一场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吴北生聪慧的头脑与扎实的基础显现了出来,一下子被五所高校全都录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1948年9月,吴北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时...

  • 312017.05

    顾毓琇:传奇一生

    顾毓琇先生一生著述宏富,中西融汇,文理兼通,是少有的在人文和科学领域均取得世界公认成就的大师

  • 112024.09

    谢毓元:一生践行忠恕之道

    纪录片和传记里,他一次次讲述自己从一个化学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制出治病救人的药物的经历。终其一生,他都在用行动阐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一个人立身处世,要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工作,宽以待人,这是他一生的信条。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原所长谢毓元(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谢毓元的一生曾多次根据国家需求转换研究...

  • 242024.09

    一生一世的情缘——南加州校友会中秋团聚暨迎新野餐会圆满成功

    9月14日,南加州校友会中秋团聚暨迎新野餐会圆满举办。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简单,只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名字的学校学习过,这一生,我们就解不开这个缘。每年的秋天,当风信子把新生到来的消息传递到美洲大陆上的时候,南加州的校友会就迫不及待地准备着,迎接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这种准备不是家里来了个普通客人的准备,也不是家里来了贵客的准备,而是家里来了亲人的准备。为了迎接新生,也为了家人的再次团聚,我们准备非常充分。...

  • 022021.11

    萧涤非:一生心血付杜甫

    萧涤非先生执教山大47年期间,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研究古典文学60载,著作等身,成绩斐然;研究“杜诗”造诣精深,解读“诗圣”一副血诚,深得名家风骨。在百廿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回顾萧涤非先生的传奇人生和非凡业绩,展示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以此激励山大学子向先贤学习,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走好未来之路。

  • 202009.01

    顾秉林:一生践行清华精神

    ──在2009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2009年1月19日)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 顾秉林老师们、同学们:  再过一周,就是牛年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