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森霖:母校百年华诞有感

2011-04-19 |

凝聚着清华情的计算尺与《东方红》大合照

[澳门]张森霖(1967冶金)

20098月在澳门清华校友会庆澳门回归十周年联欢会上与顾秉林校长相见欢

1961年我从福州高级中学考入清华,当年正值母校建校50周年,入学时我们仍然分享到了五十华诞的喜悦。弹指间五十载即逝,校园往事却历历在目,百年清华沧桑巨变,作为莘莘学子的一员对母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感到由衷的喜悦。

珍贵物品 不离不弃

记得一入学,学校就给每个学生发一把计算尺,在清华学习的六年间始终使用它,它陪伴我渡过人生中最美好难忘的学生时代。我十分珍惜这把计算尺,还亲手用白布缝了个外套,把装计算尺的纸盒子给套上,然后拿棉线用俄文绣上“清华大学机705 张森霖 7127”字样(注:由于基础课合在机械系一起上,后来我们金属学与金属材料专业属冶金系金七班;7127代表住在七号楼127室),旁边还绣上清华大礼堂图案,遗憾的是这大礼堂只绣了一大半,后来由于学习忙没能绣完,至今成了“半拉子工程”。

近半世纪前在清华大学使用的计算尺

史无前例的“文革”,清华园成了重灾区,两派对立,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趁机洗劫清华园,很多宿舍被破门而入,而大部分学生外出串联或为了躲避武斗离校回家。

受“文革”影响,1968年夏天我们才返校毕业分配。一返校才知道原住十号楼的宿舍已空无一物,大学所有生活用品、学习资料都荡然无存。我至今仍十分感激现定居美国的钱东石同学,是他在离校时用扁担把我的一对旧皮箱挑到他在北京石油学院任教的姐姐家中,使这把计算尺、部分用品以及196410月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时和毛主席等党与国家领导人合影才得以保存。转眼半个世纪,从毕业分配到苏北部队农场锻炼、又到贵州大三线O一一飞机制造基地、又调回福州,退休后又定居澳门,几经岁月沧桑,转换了近十个工作岗位,不知散失、废弃了多少物品,但这两件承载着清华园学习生活记忆的计算尺和上述《东方红》合照我始终不离不弃,珍藏至今。

东方红乐曲 铭心刻骨

1964年国庆15周年时,我作为清华大学业余合唱团的一员,有幸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任总导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使我拥有一生中最难忘与最激奋人心的特殊经历。那年暑假我们在校内认真排练了一个多月,记得《东方红》正式公演前,我们曾连续彩排八个晚上,周总理连续七个晚上亲临现场指导,总理的绝顶才艺折服了所有演员。10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国庆15周年庆祝晚会上正式公演,周总理陪同十多个国家元首观看,随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全部观看过《东方红》,毛主席称赞演出取得成功。

101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东方红》演出的全体演员。周总理用铿锵激动的声音说道:“告诉大家两个好消息,我国自己制造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赫鲁晓夫垮台了!”顿时全场欢声雷动如火山爆发,许多人把帽子抛向空中,又蹦又跳,喜悦的激情溢于言表。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难忘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周总理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几分钟就向我们宣布这个特大喜讯,我们欣喜若狂,激情满怀,恨不得插翅飞回清华园,让所有的师生都尽快分享此时幸福与喜悦。

在《东方红》演出期间,周总理还在人民大会堂给全体演员和北京干部作了一场精彩的党史报告,周总理一口气讲了三个多小时,充分肯定“三大法宝”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铭记。

到《东方红》改拍成电影我共参加40多场演出,“文革”结束后,《东方红》是首批解禁影片,复映后再次引起轰动。悠悠往事随岁月流淌,唯有《东方红》的旋律仍在我记忆深处珍藏。

小小算尺 神通广大

说起计算尺也真神奇,什么加减乘除、开N次方、多次方、对数、三角函数等通通可以运算,虽然精度不如电子计算机,但当时在一般的工程设计中已经够用,从清华园走出去的那么多学部委员、院士们都是使用这种计算尺起跑的。计算尺虽然目前还算不上什么文物,也计算不出人生的是非曲直和未来命运,但它却可以在咫尺的反复伸缩进退运行中,演绎出人生的无限精彩和人世间的所有美丽与辉煌。

计算技术突飞猛进,19462月,美国诞生世界第一台称为ENIAC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实验室样品,1953年问世的IBM701是第一台大型商品计算机,计算速度每秒5000次。以后计算机不断更新。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每秒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201011月,我国 “天河一号”二期系统(TH1A)跃居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列全球运算速度之最,其运算速度为每秒2570万亿次,运算1小时,相当于全国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

科技进步的力量让人惊叹,现在再也没有人使用50多年前的计算尺了,它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但它在科技进步进程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值得庆幸的是母校在计算机科教领域已走在世界高校的前列,张钹院士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的杰出学者。每当我看到珍藏的计算尺时,清华园的日日夜夜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仿佛找回了失去的年华,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母校。

清华学子 不忘校风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清华学子,比起那些干出轰轰烈烈事业的学长学弟学妹们逊色许多。但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生的机遇也不相同,做每件事只要尽力了,只要问心无愧,就是一个有出息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最大限度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人。虽然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作为清华学子我始终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因为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每到一个地方,清华学子都受人尊重,让人羡慕。比如每次外出办事或考察,同行的领导或同事总要向周围的人介绍“这是清华大学高材生”,以有清华学子在座为荣,这是任何金钱所无法替代的荣誉,是对母校的赞誉,也是母校的光荣。

2005年与习近平校友在“澳门浙江周”上

我换过很多岗位,最后在民建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岗位上于2002年底退休。回想工作经历,几乎想不起有领导交办的事没办好,这完全得益于清华科学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那种“行胜于言”、“行成于思”的良好校风深深烙在我的心田里。因为母校给予我的最宝贵财富不是那张毕业证书,而是深入思想和灵魂深处的清华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使我始终不忘作为清华人,要处处为母校争光。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

退休后我定居澳门,为响应蒋南翔校长“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号召,我仍在发挥着余热,笔耕不辍。退休后先后担任世界张氏总会副会长、《世界张氏》总编、《澳门月刊》副总编等各社团职务十多个,几年来曾接受CCTV四次采访,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做实事。近年还投身文创产业,正筹划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为澳门发展文化产业奉献力量。

2009年在澳门回归十周年大型书画展上为特首何厚铧解说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借清华百年华诞的祥瑞,祝愿新时代的清华人进一步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早日跻身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值清华百华校庆征集校史文物的机会,已把近半世纪前在母校用过的计算尺以及上述参加《东方红》演出的大合照赠送给母校,聊表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20091月随文化司司长崔世安(现澳门特首)赴四川灾区考察灾后重建工作

2011418日于澳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