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雨(1965水利)
2013年12月21日,“纪念清华校友总会成立一百周年暨2013年天津校友会年会”在天宇大酒店隆重召开,孟繁雨学长在会后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了天津快板,此时正在候场。
前奏: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芮米芮斗,斗嗖啦斗嗖。
来到咱天津卫,这个有福的地方,
发现和水木清华的关系,是源远流长:
奠定清华校格的梅贻琦,怹家就住在那个老城厢;
改革开放的会长黄钰生,曾是西南联大的校务秘书长。
梁启超在饮冰室的著作等身;万家宝写话剧[雷雨]那真叫“棒”。
南开中学的王大中在清华负过责;龚克校友正在南大校长的任上。
间奏: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芮米芮斗,斗嗖啦斗嗖。
在天塔街,小白楼街,在富裕广场,
在养老院,帮扶中心,在保障住房;
留下过“涛哥”的足迹;
“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要走在全国的前列,
当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棑头兵”,
寄托着“涛哥”的希望。
间奏: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芮米芮斗,斗嗖啦斗嗖。
在滋(今)儿个“纪念校友会百年,迎2014的聚会”上,
有一个倍儿哏儿的给力现象:
见到任何(神马)你不用问贵姓,也不用(几零后)来作文章,那都在胸前的红条上。
这儿不叫首长,老总,(高富帅)和(神女)也用不上,
叫声:“校友你好!”,任何来宾都会热情搭腔——没有“低头党”,
对2014年的祝福在每位到场来宾耳边迴响-祝全体在场校友2014新年好!
间奏: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嗖,斗嗖啦斗芮米芮斗,斗嗖啦斗嗖。
天津卫的校友,联合办学强;
天津卫的校友,送往迎来忙。
天津卫的校友,老中青和谐;
天津卫的校友,都是热心肠。
天津卫的校友,穿着随时尚;
天津卫的校友,牙好吃饭香。
天津卫的校友,地起就椽儿亮;
天津卫的校友,没有罗罗缸。
同意天津卫的清华校友倍儿耐(爱)人儿哒,请您举手鼓鼓掌!
孟繁雨学长的快板表演现场
快板书“返校途中”
孟繁雨(学号590989)
特首发原稿全文,以纪念“清华校友总会成立一百周年”——“每一个清华学子都会像邓小波一样在突发事件时挺身而出,助人为乐,都愿像雷锋一样把大写的人字写向祖国的万里长空。”
1963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在清华一号楼225房间,水工54班召开了班会,二十几个同学把宿舍下铺、上铺、凳子挤了个严严实实。艾先佑宣读了一封来自国家铁路部门的表彰信,信上写:“由于1963年8月初海河流域的一场百年不遇特大洪水,使京广铁路河北省段几处被冲断,多列上北京的客车在河南省安阳火车站被阻滞,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旅客需要从安阳火车站,郑州火车站疏导和中转,这一突发事件给国家铁路部门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压力,也使许多老弱妇孺旅客食行无措,举步艰难。返校途中的邓德云同学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前后扶老携幼达千余人之多,完成安阳及郑州火车站艰难的中转,签字,上下车,最终平安护送一千多人抵达首都北京。”邓德云助人为乐的鲜活事迹,震撼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我出生并成长于全国的曲艺之乡天津,中学时即喜好快板,相声,京剧,海河水滋润了我一条响亮的大嗓门。入大学后,从1960年夏季的十三陵水库军训,到1963年秋季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工地实习,年级都安排我和高钟璞搭档演出现编的对口数来宝。1963年秋季我从工字厅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李润杰快板书选》,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练演起快板书,一号楼二号楼洗脸间在下晚自习后至熄灯前就成了排练室,许绍廷一见了我,就调侃:“有一位大嫂怎么那么黑,她生了个儿子像烟煤……”快板书与数来宝有较大区别,后者一句的字数常常是“三,三,七”。如:“打竹板,进街来,一街两巷的好买卖”;而前者句子字数可长短不齐,因此更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快板书的段子要求“有人,有事,有情,有趣”;十三道辙是一辙到底不改辙,创作的难度比数来宝大得多。一个段子演唱达十几分钟,要求字字珠玑,一气呵成。在班上首次排演的段子是学唱李润杰的《老财迷》,受到同学鼓励,并推荐在1963年秋季水利系迎新联欢会上演出,地点在西区阶梯教室,演出获得成功。
我入学即参加校京剧队活动,操习武场,1960年随队参加了北京市高校汇演和1960年全国民兵先进单位和个人会议演出,1962年校文艺社团又抽调我到京剧队集训,住2号楼1085,队长是曾肇京,陈念念睡我的上铺。当时曲艺队住在对门,认识了龚绍文、张克孝、张国权、贾天禄、李云龙等名演员,耳濡目染,潜移默化。1962年入学的机械系天津老乡崔正盷,是京剧队的琴师,善打李派快板书的各种花点并悉心传授于我,使我在打板子及伴奏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高钟璞从城里一个摆摊的老头那儿,为我演出特地买来了一副竹板,加穿了数枚铜钱,打起来的那动静,真叫一个好听。
1964年春季,清华大学学生会组织全校学生文艺创作汇演,由各系组一台节目,校文艺社团组一台节目。为此,班级确定由我参照邓德云的模范事迹编演快板书。书中的主人公叫邓小波,是众多助人为乐的清华学子的一个典型;事情本身感人且富有戏剧性;和李润杰名作《劫刑车》一样用“唆波辙”。整个情节即使用快板书的贯口节奏演也要近15分钟,当时清华有11个系,1个系即使只参选两个节目,一台就得22个,而通常一台晚会不会超过18-19个节目,因此节目越长被刷掉的可能性就越大。节目采用第二小段主人公一出场就开门见山的方式,删去重复情节,最终将节目控制在12分半钟。表述人物时,一出场就用了“看样子也就二十岁,量身高一米六十一点八四多”的包袱儿;用从新加坡回国的华侨老太婆的疑心重重,和邓小波助人坦荡的性格冲突来推进情节发展;高潮时,用口技模仿火车鸣叫展现团结前进的势不可挡;最后,模仿不同地方口音对邓小波的夸奖,形成赞歌式结尾。
快板书的创作,全部是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打腹稿,成形了反复默诵,天亮后赶紧写在纸上。唱词由倪诗荣校对,高钟璞誊写。经过系里和校学生会彩排和审查,确定快板书《返校途中》代表水利系参加1964年清华大学学生文艺创作汇演。
1964年3月21日在清华大礼堂,汇演如期举行,快板书《返校途中》排在倒数第二,也就是通常的大轴。我按时到了后台,由校文艺社团的两位女生义务为我化装,化装后躲在后台一个角落里串背唱词候场。脑海里浮现出邓德云同学经历的一幕幕,终于轮到我上场了,台下黑压压一片坐满了观众,台上很亮……当竹板花点打完,伴奏声慢了下来“打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全场观众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我身上,我很振奋,当第一个包袱抖响后,我即信心十足地讲述下去……当我一鼓作气把全段唱完亮相时,全场沉寂了两秒钟,接着暴发出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大幕拉上后掌声仍不停息,像是在宣告:“每一个清华学子都会像邓小波一样在突发事件时挺身而出,助人为乐,都愿像雷锋一样把大写的人字写向祖国的万里长空。”
舞台监督是文艺社团的胡昭广,在观众不停的掌声中,领着我返场谢幕两次,最后不得不加唱了小段《打起了板儿》,小段也同样获得了热烈的掌声,由学生会推荐将唱词全文在《新清华》发表。(这次演出由班上摄影爱好者李有林用135黑白相机抢拍,最好的一张已遗失)。作为学校的优秀节目,参加了1964年五一节首都人民颐和园联欢活动。
本文精编稿见《半个世纪清华情——清华大学1965届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P111-P11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