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忠诗:深切悼念王伯惠同学

2016-09-27 | 王忠诗(1944地质系) |

王伯惠同学和我同样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1944级。王伯惠同学是工学院土木系,教室位于昆明市拓东路,我是理学院地质系,教室位于昆明大西门,因此我们两人在校时间从来没有见面机会。

2012年3月底,作者与王伯惠先生在香港首次见面。前排左起:王忠诗、王伯惠先生与夫人

1944年2月学校传达教育部命令:由于抗日战争已进入生死关键时刻,根据中英美三国开罗会议决定,由中国派遣十万大军入缅抗击日寇;同时政府须征召西南联大1944年应届毕业男生提前半年毕业,分配到国内外各战场任英语翻译,时间两年。

中国于1942年3月组成十万大军入缅,经过短短二个月,它以战败退却,损失兵员6万结束第一次入缅战争。唯独由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依照盟国驻缅总部命令,用4天极短时间仅用一团约1000兵力在缅甸西部仁安羌油田救出被日军围困,并要向日军投降的英军七千人,尚有英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平民等500余人,击退千人左右日寇,获得英国颁发孙立人将军“帝国司令勋章”,一时震惊我在印缅战区官兵。

孙立人将军是1923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后去美国入读弗吉尼亚军事学校。回国后曾参加1937年上海抗战,1942年后期入缅;仁安羌油田战胜后向西退入印度,在兰伽我军训练基地重组新38师。驻印缅远征军由新38师和新22师合组成驻印缅新一军,孙立人将军被任为新一军副军长。随于1943年10月24日进入印度最前线基地利多(地名)开始我军第二次入缅抗击日寇。

1943年当孙立人知道我国政府将征召西南联大应届毕业生去各战区任翻译,他即和清华学校1923年同班同学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教授联络,请他在联大工学院土木、机械、电机各招聘5名同学共15名去新一军任翻译。这批中有土木系王伯惠同学。该批同学先后在1944年2、3月到缅甸,先在军部翻译室工作,以后根据各人专业去有关部队工作。王伯惠同学去工兵营和美军的工营工作。新38师经过较长时间整训后,兵强马壮,又有美式军火装备,跃跃欲试,士气非常高昂,终于在1943年10月24日越入印缅国界的原始森林,当时当地雨季已过,进入第一战役的前沿胡康河谷,随即和驻守当地的日兵战斗。当地地形险峻,河谷交沟,这一丛林战双方进行包围、反包围艰苦接战,幸有美国空军日日前来空投军需及军粮补充!经过6个多月长达200公里的两个大河谷奋战,大军于1944年4月进入缅甸北部政治、经济、宗教重镇密支那!日寇自1942年4月起在该重镇长达2年,已利用当地林木沿城市周围建立高达2-3米的坚固防卫工事。这时不但新38师、新30师也先后分团进入市郊阵地,密支那市郊二个空军机场也先后被美军炸毁或占领。这时伯惠同学已随两团工兵营抵达。我是6月由利多医院申请转赴最前线:新30师88团第三营最前线和美军联络官一起工作,主要按1: 50000地形各坐标及范围,由美军飞机或重炮轰炸敌人坚固工事。

以下主要说明伯惠同学入缅后两项主要任务:

(一)随中国和美国工兵营紧跟新38师步兵之后,筑建能让30吨坦克及远程重炮在峡谷、烂泥、河谷等用巨大木材等筑成合规格的公路,也就是修筑滇缅公路的缅甸段,要直通昆明,以便重型武器运到昆明,支持国内各战场需要。他们的口号是部队打到那里,公路、输油管道修到那里。有一特别事是后期伯惠同学参加美国工兵营在中缅国界河-瑞丽江上修建一座跨径660英尺的“贝雷吊桥”。

(二)孙立人将军出身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回国后参加上海抗战以及我军1942年三月第一次入缅战争,他一直爱护每一个战士,尤其在前线牺牲的战士。就以我军攻下密支那重镇后,即令伯惠同学规划要在密支那修建一座“阵亡官兵公墓”。但当时战斗已进入平原的追击战,加上士气十分激昂,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没有空余时间。进入八莫攻城后,当地有许多华侨,希望我军在当地建“阵亡将士公墓”,以便先前阵亡官兵,入土为安,但仍不能如愿。因为两个师的大军互相配合,不久即攻下南坎,人们居高面东望过去,对面山下即祖国的土地。我军在1945年1月27日和由滇西来的卫立煌大军在中缅国界线上的芒友胜利会师,滇缅公路由印度利多到昆明全长1736公里,从印度加尔各答到昆明3000公里的输油管道全部通车,输油管道到昆明,所以在缅甸建公墓的希望不能实现。

1945年8月15日,日寇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命令新一军去广州接受日寇受降仪式,孙立人将军岂会忘记建公墓那么重要的事?随后在广州白云山下用全体官兵捐出的军饷购买土地300亩;后期新一军调动,孙将军特派伯惠等同学留在广州监督施工;至公墓在1946年底全部完成,使在缅甸前线光荣牺牲的新一军27000名阵亡官兵得到安息。该公墓也成为在广东省另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地方!

这个墓园气势宏伟,一进大门,居中央的一座高耸纪念塔,塔顶站着一只由16000公斤炮弹壳铸成的展翅雄鹰(新一军军徽),正面刻着碑名“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碑旁树立四支大柱,代表新一军义勇忠诚的精神。不幸的是“文革”时被红卫兵破坏,分割成军营、仓库、店铺(数千家店铺),还有两条公路穿插其中,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至今未能修复,真是令我们老兵痛心!!

王伯惠先生晚年为恢复新一军公墓而呼吁和奔走。图为2013年10月底,新一军老兵到长洲岛考察重建公墓选址。4位坐者左起:梁振奋、王忠诗、姚辉、王伯惠

事隔70年,2012年3月由刘伟华博士的介绍我和伯惠同学在香港皇后大道东一家酒店第一次见面,我们畅谈往事,久久不能停止。2013年10月从东北、台湾、香港和广州的老兵相聚,目的吁请广州市文广新局早日按以前大家同意的方案在长洲岛修建公墓,伯惠同学为此事也费尽心血和大家一齐努力,但听说至今尚未有任何进展。此外近3年来,他独力主编、校对、出版一部七十多万字远征军回忆录,独资、付运去各地,该书名为《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孙立人将军115岁诞辰纪念文集》,费尽心血,使他身体健康受损。2016年9月8日上午9时许,他终于和我们永别了,尊敬的伯惠同学、老战友安息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