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8级

不熄的求知欲 ——清华大学[1998级研] 丁建宁 访谈纪实

2016-03-19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复杂的社会经历没有绊住他求学的脚步,事业的成功没有浇灭他与生俱来的求知欲。面对我们的疑惑,他只是淡然地说:“我就是想学习,为了学习做点牺牲,我也愿意。”——


不熄的求知欲

——清华大学[1998级研] 丁建宁 访谈纪实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严可逸 王帅钦 贾倩 周蕾 蒋汇 王森 沈罗丰 阮世松


【丁建宁简介】

丁建宁,男,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温诗铸教授,取得博士学位。2002—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2003年-2007年,任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2007年7月起,任江苏工业学院副校长、党委常委,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我们达到江苏工业学院门口时,丁建宁学长正在参加会议,不过他特意嘱托了同事迎接我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当我们来到学校的会议室时,丁建宁学长已经在等待我们了。随着访谈的深入,学长慢慢回忆起他那段终生难忘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 “我就是想学习,为了学习做点牺牲我也愿意”


   丁建宁学长的求学之路与很多清华校友不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波三折,其间充满了选择。可以说他的学习是从工作到学校再到工作,交织在一起的。

   1986年从扬州工学院毕业后,丁建宁学长在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政府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两年后,前往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就读,并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的七年,他在江苏理工大学(现江苏大学)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到1998年底,来到清华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温诗铸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丁学长在担任了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一年后,毅然回到大陆,先后担任江苏大学、江苏工业学院的教师与领导。

   丁学长提到,无论是当年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在江苏理工大学教学,他的事业都是相当顺利,可他最后还是放弃了,选择了继续学习。“我就是想学习,为了学习做点牺牲我也愿意。”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朴素直白,毫不做作。对于他来说学习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是不需要解释的,这种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学长身上那至今都没有衰减的求知欲。丁建宁学长解释道,虽然在政府机关工作还算顺利,但稍显浮躁的工作环境让他觉得难以融入其中;而在江苏理工大学教学的过程中,他越发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心中的求知欲又燃烧起来。“越工作,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即使位居江苏工业学院副院长,丁学长依旧脚踏实地地从事科研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他告诉我们,清华有着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他也提醒我们将来即便离开清华,在工作岗位中也切不可将学习抛下,在实践过程中,很多东西是大学所不能教给我们的。


  • 清华印象:“行胜于言”


   丁建宁学长表示他非常怀念大学美好时光。学长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两年间,虽然他脚踏实地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工作环境中那些浮躁功利的气氛让他很不适应,所以,他在访谈中一再强调大学里安静务实的氛围是非常珍贵的。现在,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他依然怀念清华带给他的那种能够让他去除浮躁,沉下心来做事和做人的精神。“行胜于言”是他至今依然牢牢铭记的格言,他还说在清华里他能够“踏实地工作学习”。即便是现在,一有机会去北京出差,他都要去清华校园里转转,说那样可以让自己内心踏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有最好的校训”,丁学长如是说,“这是清华的精神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清华,校训不仅仅是喊出来的,而是每个清华学生身体力行表现出来的,他希望我们要继承这种精神,切不可流于形式。丁建宁学长说,他也一直在努力将这种精神带到他现在所工作的江苏工业学院中来,希望这种精神不仅能激励清华人,更能对更多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 最需要积累的是能力


   “在大学期间最需要积累的东西是什么?”丁学长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能力。他继续解释道,“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能力的积累,尤其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组织交往的能力。”在数年的工作经历后,他深刻的意识到,大学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而在大学期间积累的能力成为了决定事业能否向前发展的最重要判断标准。

   在清华的2年里,作为精博8班的班长,他克服了班内同学年龄跨度大等困难,使整个班级凝聚为一个整体,并带领班级获得了诸多团体奖项,是个非常出色的集体领导者。这种领导力正是得益于他两年的政府工作经历。当问及对社会工作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时,丁学长认为做事要做到六个有:有目标、有针对、有计划、有方案、有效果、有意义,社会工作与学习之间要有平衡,二者可以不相互矛盾,而是可以做到效益最大化的。

   学长说,把社会工作做好,主要靠的是抱着为同学服务的态度、怀着一颗热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懈尝试,找到同学们所需,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让大家一起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最初他发现学校的工作作风、方法和目的与社会上的是相当不同的,不过随着他深入地从事社工工作,渐渐发现要做好它们的本质又是相同的,即需要那份为同学、社会服务的热心和对学习、科研部门工作的热爱。他的体会也为同样在校内担任社工工作的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清华的定位:基层与前沿


   丁建宁学长曾在很多学校求学、就职,他对大学的定位与发展也颇有见地。“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定位。”丁建宁学长认为,高校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定位的差别,比如他现在就职的江苏工业学院,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基层发展;而清华人在学习应用的同时,更要勇于在科技前沿抢先,他说“清华大学的优势则在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有志向有抱负”,应站在学科前沿,承担国家科研任务。除了清华人出色的个人能力,他还特别指出,“清华人,骨子里都有一种‘傲’,需要注意,傲骨是可以有的,傲气是要不得的,要融入团体中去。”所谓傲骨,指的是清华人自信自强的心态,所谓傲气,则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对人态度。他总结到,清华优秀学生云集,更要加强团队能力的培养,重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才能做到基层与前沿的统一,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 人生规划和创新精神


   访谈中,丁学长叮嘱我们要及早确定人生目标,尽早选择人生道路。他说,认识自我是件很难的事情,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最不需要什么。另外一些人总是在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精力都用在了拆了建、建了拆的死循环上。而丁学长自己在上大学的第一天就确定了读研读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当然,丁学长自己也承认选择人生道路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应该草率决定,他自己就是咨询了很多人的意见才做出了现在的选择。虽然别人的意见很重要,但丁学长强调最了解我们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谈到有关科研的话题时,丁学长说,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创新,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进行科研工作的,例如首次把量子力学引入微纳机械的设计等多个创新,在国内都是第一次。丁学长说:“面对创新,首先要有动机,见微知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发现需要创新的地方,再利用自身积累的能力把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知识的积累是基础,他也特别提到,创新一定要分析当时国家的研究现状,不能异想天开,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创新”。


  • 行业发展与百年期望


   丁学长在预测行业未来发展时谈到,机械行业必然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能源、电子等等各方面知识,因此未来工程师将是全面的工程师,不能仅限于自己狭窄的知识面内,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广度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他还建议现在的学生多进行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毕竟我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先进的差距还是很大,多交流能够加快我们的发展。

   丁建宁学长对于母校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十分高兴,他对我们年轻人抱有很高的期望,非常希望我们继续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更希望母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在最后,学长希望我们能走出国门,感受一下国外的学术氛围,接触最前沿的科技;但同时,他也希望我们铭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这句话,希望我们在学成之日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建设祖国的责任。


【同学感悟】

   “多少年来只要去北京出差我就肯定会回母校走走,在那里能让人恢复平静,洗去尘嚣”,丁学长勉励我们要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看着丁学长身上的清华人的严谨和风度,我们感触良多,更坚定了我们珍惜学校时光努力奋斗的决心。

——贾倩

   丁建宁学长是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读取博士学位的,因此他对于社会与学校的不同之处要比一般人体会得更为深刻,起初我很难想象一个从事了好多年政府行政工作的人,能够放弃自己刚刚开始的事业,而选择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而丁建宁学长的回答则是显得那么坦然:“我就是想学习,为了学习做点牺牲我也愿意。”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朴素直白,但却毫不做作,让我们感受到眼前这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丝毫没有减弱。

——王帅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