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水木清华九十年(六)

2007-10-16 |

水木清华九十年(六)

文:阿忆

千秋耻,终当雪(续)

〖音乐起,《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

【主持人陈晓楠:当民族危机感弥漫在联大四处,也弥漫在世界各地,正在欧洲留学的清华学子纷纷回到中国。大物理学家王竹溪、大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大文学家钱钟书的到来,把最新的知识带回中国,使联大教学接近了国际前沿。就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一代风华正茂的联大学生脱颖而出,其中成绩最为辉煌的是"联大物理系四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

〖西南联大纪念碑。 这是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学院院长冯友兰题写碑文,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创作篆文。1978年,联大毕业生杨振宁回到这里,一边唱校歌,一边打拍子,当他发现老同学已无法完整唱出校歌时,大为惊讶。他告诉大家,回母校,唱校歌,是他30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 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是杨振宁的电磁学老师,周培源教授教他力学。后来,杨振宁考上王竹溪的研究生。他曾说,我在联大本科及后来读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当时美国最好的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王竹溪教授上课时作的笔记,现在仍然有用。

1944年,李政道考入联大物理系,这是他的一张考试卷。这份试卷并不是因为考试者后来成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而被清华收藏,它仅仅是物理学一代宗师叶企荪私下留存的一张普通试卷。试卷背后,有叶教授认真的评语。期待和担忧,尽在其中。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就连盐商仓库也用来当宿舍。

【采访北大地质系董申葆教授-- 新校舍那个大房子--当时一个大房子住三四十人--那个双人床一排一排地排满。那个米相当多的是沙子稗子。穿得就更简单了,是一两套黄布制服。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一个棉大意,就这么过冬。

梅贻琦曾说,大学之""不有无高楼,而在于有无大师。西南联大恰恰没有"大楼",却是清华90年中,人才出炉率最高的时期。在简陋的教室里,教授必须大声喊话,才能压过风吹窗纸和雨打屋顶的声音。联大中文系学生汪曾祺回忆说,图书馆座位太少,看书多半在茶馆,昆明街头大小茶馆,都像是为数众多的联大分馆。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联大校训是"刚毅坚卓",其一脉相承的品质因为国破家亡而发扬光大。

出乎后人想象,像钱钟书这样不想建功立业的学者,也选择了回国赴难。在西南联大,先生清华时代"上课不听讲,考试总得第一"的故事,流传甚广,使许多人误以为天才是可以不用功的。但谁又知道,这位目空一切的大才子,在英国牛津留学时曾为博览不易看到的图书而日夜埋首图书馆,终因用脑过度,归国后长期患头晕症,每到晚间只能闭目静坐,什么事都不能干。

1939年,钱钟书开讲《自由与纪律》。他说,人只有做好事的自由,如果做坏事,就会受到制裁。无论他是不是意指日本,学生们一定会这样想,那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1943年,盟军全面反攻,日军已无暇空袭昆明,而退守印度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也得到了充分的兵源补充。他由兰姆伽军营出发,开始反攻缅甸。他们沿途修复中印公路,铺设中印油管。这个时候,在云南目力所及的地方,已是胜利在望。

此时,政治学教授钱端升已开设《战后问题》,成为高校首创。化学教授曾昭抡热衷于 社会活动,四处演讲,有一次的讲题是《战后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化学教授讲国际政治,这在当年是一种会通。王竹溪是杨振宁的物理学导师,却编了一部中文字典,据语言学家朱德熙说,那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字典。那时,钱钟书忽发感慨,说自己只会评头论足,不会创作,于是发愤图强,写出《围城》。当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要求新生写文言文时,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却规定,作文必须用白话!

〖联大从军纪念碑。

这座石碑上,刻着联大834名从军学生的名字。他们甘愿牺牲学业,甚至生命,去缅甸和印度前线,作军事翻译。其中5名学生成了烈士,牺牲时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 那年,人人报国心切。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当时只是联大理学院2年级学生,但他也想跟高年级一起弃学从军。梅贻琦起初说,能在大学读书,机会难得。但儿子一再坚持,梅贻琦便忍住担忧,把儿子送到了前线。

【采访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梅贻琦之子梅祖彦

因为当时我上2年级--那时候,学校要征调4年级学生--所以他说,我可以缓缓,慢一点再去。不过当时我们一些同学互相鼓励,却很愿意去,所以他也就同意了。 梅祖彦告别父亲,和800多名同学一起,投入到一位清华故人的麾下。他便是1915年考入清华的孙立人。此时,孙立人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已全部换成美式装备,成为蒋介石的一只猛虎。

昔日在清华,孙立人曾是全校有名的篮球后卫,其截球技术,令人叹为观止。1943年冬天,为能打通中印公路,迅速向缅北推进,孙立人挺进"死亡地带"。两个月后,攻占太伯卡和甘卡,而后一鼓作气,乘胜进军,围攻缅北重镇孟拱。驻缅日军做梦也想不到,孙立人竟会如此凶猛。他以9000之众,横扫千军,竟消灭10万日军,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战将。密支那攻克后,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成为国民革命军五大王牌。

〖数秒音乐。

1945年秋天,孙立人举行广州中山堂受降仪式,从田中久一手中接过佩剑。两年后,清华复校后第一次校庆,孙立人把佩剑赠与母校,梅校长隆重笑纳。

【主持人陈晓楠:日本无条件终战后几天,蒋介石命令第5集团军军长邱清泉,缴了龙云的械,结束了龙云对云南的控制,这使共产党和学运完全失去了地方保护。1945年冬天一个夜晚,一名学生偷走了敲上课钟的铁轨。这件小事竟引发一场血案,深深改变了战后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的基本看法。 联大学生集体罢课,抗议被人偷去敲钟的铁轨,当他们拥到学校门口,却发现革命军包围了他们。1945121号,他们抗议政府干涉校政,竟被革命军殴打,4人被手榴弹炸死,这就是举国震惊的"一二一惨案"1946711号,西南联大最后一批学生离开昆明,回迁京津。但就在这一天,民盟中央委员李公仆被国民党暗杀,闻一多勃然大怒,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宣布参加李公仆追悼大会。715号,就在联大教授宿舍门前7远的地方,才华横溢的闻一多教授同样罹难。

〖清华闻亭。

在清华园荷花池东北角的丘岭突起处,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建造了这座闻亭,以纪念闻一多。从闻亭下山向右转,过小桥流水,在荷花池畔,可以看到自清亭。从这种建筑方位上判断,设计者一定以为朱自清和闻一多是一对莫逆至交。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朱自清是联大中文系主任,由于胃病时发不得不辞职,使闻一多继任。1946年,闻一多投身政治,无暇顾及系务,又把重任交还重病在身的朱自清。但朱闻并不是一对儿可以把如此重要的职务抛来甩去的莫逆。两人不但没有交情,反而有些宿怨。但闻一多遇刺后,朱自清认为这是学术界一大损失。而且,正是朱自清第一个提出整理闻一多遗著,并以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搏,拼抢出《闻一多全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是《鲁迅全集》之后的第2个全集。

九十年的水木清华写到这里,刚好说完了一半。这正是清华在屈辱赔款和国民纪律的废弛中寻求梦想的镏金岁月。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却因为清华园的遥远而远离城市的喧嚣。这种疏离社会旋涡,凝心于学术研究的传统,打进了清华学子的血液,使清华在九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建设大于革命。即便是革命,也是建设性的革命。然而,后一半的历程会接受什么样的考验,清华并不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