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九十年

2004-04-13 |
清华九十年

清华九十年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3

水木清华的由来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注目的一处胜景。校友们常把它同颐和园内的谐趣园相比,称之为“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一带景色的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一变而为“水木清华”区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批(待考)。

据说,明清以来的皇家园林,多有以“清华”二字命名者,盖多来源于《圣教序》中“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鲜露明珠讵能方其润朗”句。而“水木清华”四字,则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增阿,寒裳顺兰?,水木湛清华”。

清华名言录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50年代初,学习苏联的 教育经验成为我国教育改造的重要内容。蒋南翔一边向苏 联专家请教,经常跟堂听苏联专家讲课,跟学生一起做习 题、做实验。同时,他大胆地提出学习苏联不要一概排斥 或照抄,要有我们的创造性。当时许多人崇拜苏联教育专 家的理论,有的甚至达到了唯命是从的地步。蒋南翔却批 评“学苏过了头”,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蒋南翔在清华中文系学习时平时静若处女,但是参加学生 运动时却热情洋溢。“一二.九”前夕,他在起草《清华 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时,一边写作,一边不能自已 的泪流满面,痛陈华北危机,大声疾呼。这一愤怒呐喊, 表达了华北学子的共同心声,发聋振聩,成为传诵远久的 名句,对唤起全国爱国学生奋起抗日救亡产生了重要作用。
“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 蒋南翔非常关心 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提出了这一口号,激励着每一代清 华人,成为清华大学开展体育运动的强大推动力。
“给面包还是给猎枪” 蒋南翔提出加强对学生能 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生在“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之际,喊出了肺腑之言,得到全国青年的响应。

“我的事业在中国” 在世纪交替之际,它正在成 为青年人激励报国之志的响亮口号。因为他们在闻一多、朱自清和39名烈士生活过的地方长大成人。“诗人主要的 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教授的著名诗句让清华人的心灵震颤,清华学生把朱自清教授宁肯饿 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正气歌”作为人生新起点的第一课。

“我愿以身许国!” 清华校友王淦昌,当事业要求他隐姓埋名去从事“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时,这掷地 有声的回答是清华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忠诚的最好表达。

“清华的精神是实干。” 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教授曾这样说。

“行胜于言” 在学校中心区草坪的南端,四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日晷的底座,仿佛告诉后来人,清华的精 神由日月见证。

“又红又专” 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中提出,强调“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 的统 一”。他还要求青年学生“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这是清华大学建国以后培养人才的基本指导 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学校培养 的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国 家的各个工作岗位上成长为骨干,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每个在清华大学学习过的毕业生,都把努力做到又红又专、全 面发展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高等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决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归根到底取决于师资水平。清华从建校开始就注重教师的聘任,二十世纪30年代起,学校更加重视延聘名师来校任教。这是当时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清华大学从海内外聘请教授,名师荟萃,形成“中西兼容,古今贯通”的学术风格。

人文巨子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人文学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早年的清华文科,可谓名师云集,英才荟萃。除四大 导师外,吴宓、汤用彤、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王力、 张奚若、潘光旦、吴晗、陈岱孙、冯友兰、金岳霖、马约翰等著名学者和大师都曾先后在清华执教,并培养出了季 羡林、梁实秋、吴文藻、高士其、于光远、钱钟书、王佐良、曹禺、英若诚等一批优秀学者。

1948年评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8名全国人文组院士中清华有6位入选。1955年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推行出64 位学部位员,其中有18学部位员是清华教授或出自清华。

目前,清华文科由人文社会科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美术学院5个学院构成,立图恢 复往日辉煌。

(2001.04.28 新华网)


附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