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创业清华人︱姚颂:创业是一项终生的事业

2023-02-15 | 梁济舟 朱滢 | 来源 公号“清华校友三创大赛”2023-02-11 |

姚颂,清华大学2011级级电子工程系校友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姚颂的少年凌云志,等到了时间嘉许。

幼时的姚颂像大多数的男孩子一样,对于宇宙有着与生俱来的痴迷,是一个“怀着火箭梦的小男孩”,但又和大多数的男孩子不同,姚颂将年少时候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2015年,姚颂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作为连续创业者,他先后成立深鉴科技、东方空间等企业,首家掌舵企业深鉴科技便以三亿美元被收购,成为清华有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以来,第一家完成转化与回报闭环的企业,当时的姚颂仅25岁。

少年得志的姚颂开始了追梦之旅,随后,他跳转航天领域,参与商业火箭公司东方空间创业,A轮融资高达4亿人民币,他笑说自己一直是幼时那个怀着火箭梦的小男孩,但与其接受理想成为遥不可及的想象,不如放手一搏,大胆追寻。

就这样,爱火箭的小男孩与祖国商业航天跳动的发展脉络密不可分。

从小男孩的火箭梦到航天公司

“哪个小男孩小时候没有一个坐火箭的想法?”姚颂说着,神色中透露着创业者的成熟与稳重;谈及创业、理想与价值时的健谈,又使人鲜明地感受到,多年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并未磨灭他的初心与热忱。

对于自己掌舵的东方空间,姚颂充满信心。“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思路不一样。”虽然公司仅成立了两年半,尚处于早期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其主营业务,商业火箭研发,大部分已经过实验,即将迈入投产环节。姚颂预计,东方空间将会持续不断地有许多业务进展,签订更多更大的卫星发射订单。

商业火箭是近年兴起的新生业态。资金压力大,技术要求高,处处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姚颂谈到,火箭研发制造的技术环节众多。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小瑕疵,都有可能导致最终发射的失败。这样的技术特点,使得商业火箭成为了一个短板效应尤为明显的行业。即使像马斯克的Space X这样以商业火箭闻名的公司,拥有强力的火箭发动机团队,研发早期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因此,行业里的许多公司都选择从小型火箭做起,逐步试错。

但姚颂认为,这样虽然技术难度低、亏损风险更小,却是缺乏商业思考的。火箭的迭代周期可以长达三年以上。也许从小型火箭开始试错可以减小风险,然而就可能错失这个迭代周期内的市场浪潮。相反地,东方空间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考察客户对火箭运载能力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研发,目标就是抢占先机。姚颂介绍,东方空间的首个火箭型号名为引力-1号,计划2023年底首飞。这一飞,可能就会超过中国所有商业火箭公司,历史上发射过的所有东西的总和。在全世界的商业火箭公司里面,引力-1号也是运载能力仅次于Space X第二大的火箭。

采取这样的商业策略,除了东方空间“重视质量,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亦离不开共同创业的坚实技术团队。“在商业航天行业,在技术团队实力上我们说第二,很少有人敢说第一。”在火箭这个技术岗位繁多的研究领域,很多团队的通常做法,都是一人身兼多职。但东方空间的岗位分布,姚颂形容为“一个萝卜一个坑”,且都是各个行业的好手。团队的年龄、经验,经历过重大火箭和战略装备的型号,都是在行业中拔尖的。正是这样强大的技术团队,使得东方空间有资本一步迈入大型运载火箭的大胆尝试。

优秀的创业者是如何炼成的

万丈高楼,始于平地。姚颂坦言,从技术性人才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并非易事。商业思维与学科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野。

一名研究员或者工程师,只需要具备单点的技术能力;而科技企业创业者,则需要具有一个系统层级的技术面。最初创立深鉴科技,研发AI芯片时,姚颂不仅需要和所有芯片研发者沟通,还要联系人工智能算法、自动驾驶应用、编译器的研发者。这对专项出身的创业者,是技术能力、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多重考验。但凭借过硬的学术素养,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全面系统的技术人才。姚颂坦言,这种对技术的了解,于科技企业管理运行至关重要。因此,许多技术企业的优秀的CEO也都是技术出身的。

从实验室到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关键的一跃,又是创业的另一道坎。姚颂看到许多研发者会陷入以技术视角取代产品视角的陷阱,只重视研发创新,而不重视市场与销售。在姚颂看来,部分技术人员会考量,花费多少年产品能做到全国前列,做出好的产品申请国家项目,能得到多少奖项——这样的思路往往会贻误商机。姚颂谈到,曾经有做MP3芯片的公司,认为自己的初代产品不够完美,花费一年时间提升产品质量,但最终市场营销时发现市场份额早已被瓜分完毕,而占据了市场的产品质量上甚至不如其初代产品。姚颂提到的另一个例子则是产品研发投入过大、迭代过快的公司。它最终陷入了高库存的窘境。

“创业的经验,展开来讲,其实能做成一个完整的课。”姚颂笑着对我们说。其实不久以前,他就为清华学生开过一节“创业课”。创业的核心观念,被他反复提及:“最重要是有一套合适的思维。做学术做技术其实是一套思维,做商业做销售其实是一套思维,在体制内又是另一套思维。做创业、构建一个优秀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最难的是融会贯通这三种不同的思维。”

“创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深鉴科技的成功和这个完整的科创周期的经历,给予了姚颂引领东方空间更多的经验。然而,姚颂坦言,并非成熟的创业者,就不会遇到困难。除了航天领域本身所具有的技术难度大、体系化程度高特点外,公司管理也进一步复杂化。深鉴科技早期团队的六十余人中,三分之二是清华电子系微电子系的毕业生,具有高度一致的企业文化与强烈公心。而对于东方空间,技术团队人员背景各异,沟通与管理与校园企业性质强的深鉴科技截然不同。诸多差异使得姚颂的创业经历更加充满波折。但正如他所言,创业是一项终生的事业。每一次成功只是为创业者提供更高的平台,并不意味着创业的停滞。不断进取,不断探索,这才是创业的真谛。

谈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姚颂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多看、多听、多了解。好思辨,自行进行批判吸收。“其实,创业不是一件培养出来的事。很多人说,我想创业,我努力地在找有一个项目可以创业。往往这样的人是创业不成的。” 在他的观念中,真正能够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在一个领域里有非常深的耕耘与积累,又恰巧遇到一个历史的大的潮流。这时,创业就是创业者的历史使命。他将当之无愧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并取得成功。

当我们问到姚颂,为什么在深鉴科技的成功之后,选择航天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进行创业时,他表现得很兴奋,说,这也是他要在TEEC年会上谈的问题。姚颂并不是为了钱而去的。他说,自己是一个对生活要求很低的人。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并不会再纯粹为了钱去做事。

航天是姚颂“小时候的爱好与理想的召唤”。当遇到东方空间这个非常值得信任的技术团队时,他有一种“瞌睡遇到枕头”的感觉,一下把经济收益等等全部抛诸脑后。姚颂把这归结于“我确实有一些个人理想”。

“哪个小男孩小时候没有一个坐火箭的想法,对吧?我觉得好多的小朋友们都是有这个想法的,只不过到最后学的专业不一样。大家有养家的压力,有工作的压力,各种各样的事情,就是现实社会不断地给你压力对吧?然后你越来越认清现实,发现不能去纯粹地接受理想。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幸运地能够追寻理想,那就应当尽量地追寻。”

是的。每一个小男孩大抵都有一个坐火箭的想法。只不过大家都长成了大人。也许,剥离创业的诸般外衣,褪去名利,留下来的就是一个一个小男孩,瞪着好奇的眼睛,站在旁边,看着火箭。姚颂说,如果真的能够实现一些事情的话,那真的是一个很值得自己高兴的事。“我的追求就是,老的时候,回头看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

“我想,做这种事情,哪怕失败了,也是不留遗憾的。”

姚颂在中学活动中给同学们讲解火箭结构

姚颂爱心回馈母校


作者 | 梁济舟 朱滢

供图 | 姚颂


相关新闻

  • 122020.04

    徐井宏:脚踏实地做个幸福的人

    什么叫成功?是你的整个一生,用爱、用你的行动创造了一些哪怕是点点滴滴的价值,然后觉得自己这一生特别踏实,特别快乐,特别充实。

  • 202011.05

    江苏暨南京校友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大会隆重举行

    5月8日上午,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江苏暨南京校友庆祝大会在南京工业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

  • 232010.03

    《清华校友通讯》促进了“清华校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纪念《清华校友通讯》复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清华校友通讯》主编 孙哲2010年3月20日 《清华校友通讯》创刊于1934年1月1日。

  • 282016.03

    岂能相忘不相聚,同窗情地久天长

    同窗情在人生情义的座次表里,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重聚是对那段情义的重温,是对人生的回顾,是对未来的启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80级计01班在清华百年校庆时....

  • 012023.03

    创业清华人丨 水木未来:解码生命,领航未来

    一“镜”窥未来,在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探寻生命最本质奥秘的路上,荆棘与鲜花伴生。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为冷冻电镜技术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由此,冷冻电镜这一最前沿的技术走进大众视野。水木未来,这一诞生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冷冻电镜高科技公司,在对新冠病毒的结构解析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冷冻电镜技术被更多行业伙伴认识,水木未来也在产业化路径上行稳致远。流淌清华血...

  • 222023.02

    创业清华人 | 智联安吕悦川:只要需要,我就去做

    吕悦川,清华大学1988级精仪系校友。与祖国芯片产业发展同频,吕悦川的个人命运发生着斗转星移的变化。2007年,清华精仪系毕业校友吕悦川结束美国深造,归国工作、创业。2013年,吕悦川成立蜂窝物联网芯片公司智联安,研发团队具备全链条技术自研能力,在通信、5G物联网、车联网领域均有产品布局。2016年,第一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举办。智联安获成长组第二名,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作为一名创业校友,吕悦川带领智联安公司继续...

  • 042023.04

    创业清华人︱成功秘诀:在校友生态中创业

    徐勇刚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生态系统内的创业人,依托清华校友技术和众多校友支持的“低温静电粉末喷涂”黑科技,徐勇刚与校友共同创立艾勒可科技有限公司,在家居领域走上了产业化之路。过6年的发展,艾勒可科技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厂商,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回顾艾勒可科技的发展历程,徐勇刚认为,新技术产业化之路前段艰难。异质化人才组团队艾勒可进军健康人居领域徐勇刚是清...

  • 192023.04

    创业清华人︱刘卫东:久久蓄力为功,创业没有终点

    EE85的刘卫东带领着由相关专业校友组成的核心创业团队,不断突破芯片领域核心技术及关键设计,久久为功,趟出一条久好电子稳健发展的道路。深耕半导体,用久见好芯刘卫东与半导体的初相遇要归功于大学班主任的“极力撮合”。怀揣着许多好奇,他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偶然地进入了半导体班级,秉持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在微...

  • 302023.03

    创业清华人︱极展科技何蕾:发展柔性电子生态圈

    何蕾,清华大学1994级材料系。冬奥会上的“温暖奇迹”,让我们认识了极展科技及创始人何蕾。作为西南联大校友后代的何蕾,人生规划很清晰,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及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并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在柔性电子领域深耕多年后,带着所学所获又回到了中国。2019年,已经有过一定创业经验的何蕾带着“柔性电子”黑科技回国再次创业。作为一名创业者,何蕾需要考...

  • 062017.05

    谢青:硅谷华人创业家的“高度”担当

    身高1米95的谢青,站在人群中,总能被一眼认出。在强手如林的美国硅谷,能说一口地道北京话的他,是华人创业家的“高度”担当,不只因为他的个头,更因他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