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程雪涛校友在安徽校友会校庆大会上的发言

2015-05-22 |

在安徽校友会庆祝母校104周年华诞大会上的发言

马鞍山团市委 程雪涛

2015517日)

各位嘉宾、各位学长、各位校友: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我叫程雪涛,2002年入学,就读于工程力学系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4年,学校以工程力学系为基础组建了航天航空学院。我因此成为了学校航天航空院系复建以后的第一批学生。2006年,我本科毕业以后留在本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2012年,因为学校与马鞍山市之间的战略合作,我被学校选派到马鞍山市挂职锻炼,并于2013年正式留在马鞍山工作。这就是我简单的学习和工作履历。

过去的十三年里,作为一名清华人,过去的三年里,作为一名新安徽人、新马鞍山人,应该说,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清华精神的熏陶与教诲,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优秀校友的示范与引领,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来自学校与校友的关心与支持。

且不说在校的时光,仅是来马之后短短的三年里,这样的感受便足够丰富和深刻。在马鞍山工作期间,我因为负责推进市校合作的关系,跑学校比较多,求助比较多。不论是学校机关还是院系的老师们,对我几乎都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倾力帮助我。研究生工作部、就业中心以及计算机系的多位老师还多次亲自来马鞍山,帮助推进具体的合作事项。这些事情,回忆起来历历在目,让人十分感动,深切地体会到学校和老师们对学生“扶上马、送一程、管一辈子”那种情怀。

到马鞍山工作,对我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我此前的经历都在学校,工作相对单纯一些。一步跨到政府工作,能否适应,能否做好,这些都是问题,而且都是大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们和学长们给了我很多教益。每当有疑惑的时候,我都习惯性地向老师们和学长们请教。咱们安徽校友会里不少学长都是我经常骚扰的对象。老师和学长们总是倾力为我答疑解惑,给我提出建议,帮助我成长提高。回忆起来,真是感觉十分温暖。正是这些温暖,让我更加坚定地留在马鞍山,做一个“安徽的清华人、马鞍山的清华人”。

到马鞍山工作以来,我接触到了更多在一线工作的校友,也更真切地看到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清华精神。在学校的时候,我也看到过很多优秀校友的先进故事,看到过不少卓越的示范。但在这边,我看到更多的是默默工作、辛勤付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校友们。譬如,昨天,我们马鞍山的校友们举行了聚会活动,不少老校友参加了。他们大多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分配到马鞍山工作的。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其中一位校友对我说:“我们干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我们的岗位不一定都带‘长’,但没人说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不行。”听到这段话,我深有触动。以前,在学校听说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校友“哪怕是扫地,也要扫到最好”。两相对照,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什么叫“追求卓越”,什么叫“行胜于言”,什么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在这些校友身上,清华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扪心自问,与这些校友相比,我深感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差距太大,只好埋下头来,向学长学习,扎扎实实做好手里的每一项工作。

过去十三年里,我从学校、师长和校友们身上获得了许多教益和帮助。过去三年里,我尤其新获得了许多来自安徽的校友们的关心与支持。在此,向母校、向老师们、向学长们、向校友们表达我衷心的感谢。祝母校104周年华诞快乐!祝老师、学长、校友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工作所在的马鞍山,紧邻南京,是一座美丽的全国文明城市。风景秀美、人文厚重、宜业宜居。从合肥去,开车只需要两个小时;从北京去,今年十月以后通高铁,总车程在五小时内;如乘飞机到禄口机场,从机场去马鞍山只需要四十五分钟。交通十分便捷。在此,诚挚地邀请欢迎各位老师和校友有空时来马鞍山走走看看。去游顾秉林校长光顾过的采石矶、看王安石的褒禅山、逛刘禹锡的陋室、望李白的天门山,去体会钢城的力量、感受诗城的温度、了解港城的胸怀。当然,如果大家爱上了这座城市,愿意来此创业发展,愿意成为马鞍山的清华人,我们更加欢迎!

马鞍山的校友们在马鞍山等您!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