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9级

博学铸深广,奋斗扬其名 ——清华大学[1979级] 李鹏程 访谈纪实

2016-03-17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 从“不务正业”的才子到投身水电的英雄,从技术大牛到管理精英。李鹏程,怀揣满腔的爱国热忱,用自己的执着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博学铸深广,奋斗扬其名

——清华大学[1979级] 李鹏程 访谈纪实

水利水电工程系 牛三元


【李鹏程简介】

李鹏程,男,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84年毕业后,赴云南水利十四局工作,期间参加了广东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后赴新加坡学习,回国后回到十四局工作。2001年调至水电八局。在水电十四局工作了17载,历任工程师、工程部总负责人、局长助理、副局长、党委书记、局长。工作期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撰写多部经济学、管理学著作,先后参加鲁布革电站,广东抽水蓄能电站,天生桥电站,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现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督查司司长。


   春寒料峭,阴沉的天空淅沥沥下着小雨。李鹏程学长轻快地走进会议室,先热情地和水工83的同学们打招呼。看到大家有些拘束,他爽朗地一笑,说:“大家坐的离我近一点嘛!又不是开会,轻松一些!”说着就坐在了同学们中间。学长衣着朴素,态度随和,语言非常风趣幽默,毫无大家心里原来设想的“成功人士”的“官架子”。几句玩笑,就把天气带来的沉闷和冷清一扫而空。


  • 清华园中“不务正业”的才子


   提到自己在清华园的那段时光,鹏程学长笑着用“不务正业”来概括。“当时大多数人的大学目标是以学习为主,然后走出国门,而我的的读书方式相对独特一些。”李鹏程学长在谈到在清华的学习时如是说,并且自称是一个“相对散漫的人”。然而,学长的“散漫”并不是学业的荒废,而是对艺术、文化领域的广泛涉猎与研究。学长不仅绘画极有天分,一手漂亮的书法更是“冠绝水利”;体育方面,他曾是全系最好的篮球裁判;音乐方面,二胡、小提琴更是他张扬自我的广阔舞台。而且,在学校的联欢会上,鹏程学长还会表演魔术和杂技,一次又一次带领同学们“见证奇迹”。

   鹏程学长谈到了自己在清华时苦读英语的经历。当时清华入学时也有同今天类似的英语分级考试。许多同学都是A班,即英语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可以选修第二外语了。而鹏程学长所在的C班,按鹏程学长所说,是“从ABC开始讲起”。由于当时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差距,很低的英语等级让一向志气的他下定决心在英语方面追上别人。都说李阳是“疯狂英语”,鹏程学长对“疯狂”的体会更深。他每天捧着英语书反复记忆诵读,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背,以至于头脑发胀,“连当时的天空都是灰色的”。为了学习一本《英语九百句》,学长按坏了一台录音机。结果,仅仅一年时间,他的英语水平就与A班的同学不相上下。“现在我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语交流。”学长认为,这都得益于当时的一份执着。他的这份执着精神,让正在沿着四六级、托福、GRE一路奋斗的我们倍受鼓舞。

   而李鹏程学长最拿手的,要数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当时学长在诗词创作方面颇有心得,应我们的请求,学长即兴朗诵了他曾经创作的两首诗词:

七律•西柏坡

太行才出西柏坡,巨人笑谈大风歌。

天作棋盘星作子,地当绫绢水作墨。

中原局促难策马,东海无垠好埋锅。

须臾卷得千军去,北京城中沽酒喝。

卜算子•西山红叶

京城西郊外,森森风浴树。妆点江山更娇艳,从来将身露。

不在群芳圃,总把群芳护。萧瑟秋风百花杀,奋然红一度。

诗词中孕育着一种磅礴大气,绝非俗笔,领袖气质可见一斑。

   在十四局工作时,李鹏程学长又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谈到自己选择经济学这一与自己专业距离较远的学科的原因时,李鹏程学长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许多问题,单靠个人能力及技术知识无法解决,而是系统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方向。因此,这既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个人价值认知的提升的需要。

   “我们清华大学讲求又红又专,但是精专之路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好的宽泛的基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学长如是说。


  • 投身水电建设——“穷山恶水”出英才


   1984年,李鹏程学长来到了水电第十四工程局。初参加工作的他被分配到云南一个叫做鲁布革的地方,在一条名为“黄泥河”的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李鹏程学长说:“当时心情非常不好,一去就想走,但是因为那个年代工作是分配制,不像你们今天,说‘跳槽’就‘跳槽’。”那个被学长称为“一去就想走”的“穷山恶水”,生活条件的确非常的艰苦。虽然是水利建设,可是用水对于建设者们却是一个大问题。“黄泥河”不负其名,河水浊黄,他们在宿舍旁边挖了三眼水池,用于沉淀净化河水。“一般都要沉淀两天才可以用于洗衣或洗菜。如果想用于饮用,则还要在自制的过滤设备里反复处理。“大石头——中石——小石——粗砂——细沙——粽叶。”鹏程学长谈起这种自制的净化装置,依然记忆犹新。用水尚且如此,其它方面可想而知,更不用说独守大山的孤独与寂寞。“1988年,我差点去当作家了。”鹏程学长笑着说。当时,梦想成为“文学青年”的鹏程学长揣着自己利用闲暇时间创作的许多报告文学、小说、剧本在云南省作家协会门前驻足良久,最终还是毅然选择了水利事业。

   既然留了下来,李鹏程学长选择了奋斗的道路。这时,学长在清华学习的扎实基础和广博积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我是清华中的‘三流’,却是社会同行业的‘一流’。”清华扎实的教育基础,让鹏程学长在技术方面“笑傲江湖”。在清华时八十分左右的绘图水平在工作单位成了令同行艳羡的绝活,因为绘图速度极快,鹏程学长在十四局以“快手”著称。又因为擅长书法,学长负责布置单位的光荣榜,多次受到领导嘉奖。九十年代,鹏程学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李鹏程学长在不断地进步中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而且其卓越的技术贡献和优秀的工作才能,再加上随和亲切的性格,鹏程学长赢得了十四局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工人的一致好评。鉴于他八年间在基层的优秀表现,领导决定让他前往新加坡学习管理。

   新加坡的学习让鹏程学长接触到了管理这门艺术,对他日后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新加坡的学习结束以后,去或留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选择。当时,新加坡方面提供的条件非常优厚,每月4000美金,而且一年享可受十五个月的工资,而同时期在1:8的汇率下,国内工资只有400元人民币,可谓是天壤之别。然而鹏程学长却选择了回到十四局继续工作。学长说,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他觉得国家培养了自己,那么自己的力量就应该用于祖国的建设。从千方百计地离开到毅然回国,李鹏程学长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一抉择,最终将他推上了事业的顶峰。鹏程学长打趣道:“我是‘被逼无奈留下来,一不小心成了才’啊!”


  • 投身管理,锐意改革


   回国之后,领导决定让鹏程学长从技术层面入管理,任命30出头的他为局长助理兼分局副局长,而当时担任此职的人员年龄普遍在五十岁左右。以一颗云南水利水电界“新星”的姿态脱颖而出的李鹏程学长,在事业不断上升的光芒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全新的事业面前,李鹏程学长再一次用他的执着与奋斗证明了自己。“无人能够逃避成长的问题,纵然是显赫的家庭背景,机缘巧合都不可以。”无论是下属的“阳奉阴违”,抑或同行的“当面拍胸脯,背后不算数”,还是几位单位老人的倚老卖老,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正是这种“待得高山平湖静,赤县长造夜明灯”的水利人特有的壮志豪情,李鹏程学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成为了云南省电力部门最年轻的副局长,直至局长。李鹏程学长仔细分析了中国国情以及国有企业的特殊作用,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经济责任出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得到了十四局几万员工的一致拥戴。

   在谈到管理艺术时,鹏程学长用三个“度”来概括自己的心得,即“气度、力度、维度”。学长为人非常谦和,与同事打成一片,使十四局领导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太上知其有之,再次慕之赞之,其次畏之,在下辱之。”鹏程学长用老子《道德经》中《德经》的一段话阐述了管理者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天空中每一朵云彩都蕴含雨水,然而只有及时雨才是最重要的。”在谈到当代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时,李鹏程学长用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机会。“酒和醋的原料是一样的,发酵工艺也相同,只因发酵用的曲有差别,而机遇就是酒曲。”学长当年投身于中国水电事业,对此深有体会。李鹏程学长提到了他对当前报考公务员热潮的看法。他认为,公务员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实际上它是一个相对缺少激情的职业,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否则很容易就会超越道德底线,变为污泥浊水。    

   “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阶段都是最优秀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段相对沉默的时间来历练自己。”学长结合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清华人,更需要有峡谷一样的情怀,敢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谈到现在的“跳槽”现象,学长从一名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告诫说:一个新人,要经历四年的考察期,才可以真正让领导对你有充分的了解。李鹏程学长回顾自己完成这一阶段的时间的八年时光,幽默地用“不熬八年,打不走日本鬼子”来比喻。现在许多青年人往往有志有才,却忽略了“潜龙伏渊”这段时间的重要性。

   李鹏程学长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词句来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在初期,许多人都会彷徨和徘徊,所以抓住机会,找到人生的方向非常重要。第二个阶段,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目标,就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和坚持。到第三阶段是,“蓦然回首”,成功就在“灯火阑珊处”。

   而对于清华人,李鹏程学长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于清华人来说,每一个人在拥有清华光环的同时,也会有很大的包袱。他幽默地说“清华人,成功了。不知道的人说,这个人有本事,运气好;知道的人会说,他不成功谁成功?”大多数清华人往往与高傲相联系,很难被社会容纳和接受。所以,清华人,只不过是学业优于别人,真正的社会生存能力,还需要一点一滴学起。作为一名清华人,在社会中,应当有意放低姿态,学会平凡,让他人感到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因为这时候,“低度就是高度”,“甘愿平凡正显示了不平凡”。内心必须强大,因为我们是清华人。


  • 水利建设,功在千秋


   作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成员,李鹏程学长在谈到我国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当前社会上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争论时说,环境保护并不是要维持一个不变的环境状态,环境变化本身是不可阻挡的。许多人只看到了水利工程建设后物种灭绝消失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有许多物种正在库区栖息繁衍。而且,水利工程建设并不代表无视环境,而是采取必要措施去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不争的事实是,水利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难以估量。在他的经济学博士论文中,李鹏程学长指出,水利水电工程部分解决了能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是解决当前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水利行业老从业者,学长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 结语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与学长合影留念,并表达了对学长接受采访的感谢。李鹏程学长也勉励大家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访谈结束了,每位同学都深有感触。走出新水,雨已经停了,一抹阳光从云缝中投向大地,显出灿烂的辉煌。


【同学感悟】

   广博的涉猎,横溢的才华,李鹏程学长着实让我们钦佩。作为一个水利人,不惧怕艰苦,抵得住诱惑,学长着实是一个投身国家健身的清华人的光辉典范。李学长用“太上知其有之,再次慕之赞之,其次畏之,在下辱之。”来诠释管理的关系,让我们记忆犹新,而在走出教室,雨过天晴的爽朗,更让我们迸发出新一轮的拼搏动力!

——牛三元

   李鹏程学长就像是一本内容丰富精彩有趣的书,他的人格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我们想要走近他,认识他,了解他。他的成功,在于他不甘落后的志气,踏实肯干的精神,潜龙腾渊的远见,审时度势的英才。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能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挑战的过程就是他享受乐趣的过程。

——刘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