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2级

心系国家的环境人 ——清华大学[1982级] 张全 访谈纪实

2016-03-21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既然选择了远方,注定只有风雨兼程。以谦逊的态度向社会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坚持是人生的唯一选择——


心系国家的环境人

——清华大学[1982级] 张全 访谈纪实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伍金伟


【张全简介】

张全,男,1964年1月生,汉族,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1982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历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员总工程师助理、上海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副处长、处长、局长助理兼污染控制处处长、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9月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党委副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清华情缘,一生为念


   每个清华人都有一种难舍的清华情结,张全学长也不例外。虽然事务繁忙,但他也不忘时常回学校看看。学长说,每次漫步在校园中,看着学校的变化,一种亲切之情与惊喜之感便油然而生。无论是校庆活动还是同学聚会,只要能抽出时间他都会欣然参加。

   张全学长深情地说:“在清华园结下的友谊,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多年的友谊还在继续,他会经常约老同学、老朋友出来打打球,玩玩牌。他说跟老同学在一起他会感到很自在,仿佛回到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在清华的几年学习生活,学长感到受益匪浅。他认为清华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得很好,“在社会上,不同的人打起交道来,一说是清华的,就总觉得会有一种非常信任的感觉。各行各业,大家都保持了这么一种清华的精神:先讲究大局,再谋求个人利益。”作为校友,学长对于清华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张全学长说,清华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不只是知识方面,更多的是精神、是做人。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他对清华的未来也有自己的期望:“清华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提供了很多的人才。现在清华作为一个以理工为特长的综合性大学,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大学重知识更要重德行,这一点也希望清华更好的秉持。”

   张全学长认为,大学就应该有一种很好的学术氛围,还应该有一种比较平和、开放的氛围,不要过于功利,这样研究才能做好,才能创新。“清华在这方面也比较成功,比如博士生招收比较严格从而防止博士生学士化,等等。现在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都存在周期短、不实用,价值取向单一等弊病。但清华在却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学长对清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张学长认为,清华学子应当有广阔的视野,作为一名出身清华的环境工作者更是如此。“选专业要有超前性,大家都在学金融了你才去学,肯定过时了。就像是我们那时候是计算机热,现在计算机是工具。以前开车是一个职业,现在开车是一种技能。”“中国的环保,难就难在发达国家已经解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都有。所以也需要我们环境工作者有宽广的视野,方方面面有一定的经历、阅历和知识面。”张全学长说,环保局的工作就要需要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自学能力也要很强,技术你要知道,法律你也要清楚。”

   “中国的环保形式仍然很严峻,在环保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张学长凝重的语气,透露出清华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强不息,回馈社会


   说起工作经历,张全学长语重心长地说在选择工作时,“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能不能把我们即将面对的工作当作我们的事业去看。我们只有把工作当作事业去做,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才有可能把它做好。”

   张学长说:“从学校跨入社会,成功的价值其实是很多样的,没有很单一的评价标准。当老板、搞科研、入政府、做基层,都是很好的,只要在你的领域里做的极致精细就好。”他认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要有知识,更要有常识。“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经历的积累还是有区别的。我们有学历,更要有能力、我们有文凭,更要有水平。另外就是不能眼高手低,要向社会学习。越好的学校的毕业生越要注意这一点。任何一个时候,到了你工作的地方,你要改造你所在的社会、系统,你首先要了解这里。”张全学长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娓娓道来。

   除了向社会学习以外,张全学长还提倡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意志力。“现在很多人跳槽;这就像一棵树一样,移苗是可以的,但是经常移就会伤根。现在的学生,职场上老跳来跳去,收入待遇稍微不好就跳,好像收入待遇是判断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张全学长说,我们应该看好选准之后持之以恒。“当然这也要辩证得看,作为国家的栋梁,不能一味去适应社会上的市侩的东西,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每个人的发展都要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找到自己的舞台,找到自己的土壤。所以,既不能象牙塔,也不能过于市侩。”张全学长认为,真正的人才,一方面要相对低调、务实,但也要创新。

   “我是毕业后先在研究所、研究院,后来基层公务员,企业也呆过,再到这里来。”张全学长认为自己的经历表明,只要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清华人都能做好,智商都没问题。“只要好好吸收,再加上对现在社会的判断,没什么好怕的。”张全学长更强调了大学生参加实践的重要性:“圣人贤词知道再多,不去实践也是不行的。”他也希望同学们能把事业、生活都要处理好:“人确实是由事业、生活很多不同的面来反映出来,折射出一个多面体,就像钻石一样。有能力、有经历的人,就是能有很多面,而且让每一面都闪光。当然面也不能太多,太多就变成一个球了。”


环保事业,任重道远


   说到自己的本行,张学长来了精神:“中国的环保现状有压缩性和复杂性,发达国家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来认识,中国就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而中国目前又处在一个相对低端、为世界制造业提供零部件的地位,所以比较严峻。”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环保问题,就要改变中国在世界性制造业中的分工,“不然我们永远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张全学长认为,中国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历史根源:“毕竟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很快的发展。我中学的时候根本没想过会有自己的车子和房子,根本就想不到中国能发展到这个程度。那个时候出国也很苦。所以实际上环境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分工有关系的。”

   “你的地位决定了你对整个世界资源的分享、控制。我们在做好国内的时候也要从世界的眼光来看问题。”张全学长认为,中国的环保,“一个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要做重要调整,这一点在金融危机上也有反映。第二点就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产业的调整决定了你对资源、能源的占有,这和环境最有关系。”张学长语重心长地说:“经济翻一番,能源也翻一番,这肯定不行。比如上海在90年代末期,几乎中心河流全是黑的。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共建设了50多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城区达到90%以上,郊区也基本达到了80%,城区黑水基本控制目前进入了富营养化阶段,黑臭问题也解决了。”

   作为国家工业基地之一的上海在环保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张全学长他们的努力。张学长向我们透露了上海的几大“法宝”:“大气方面,上海大量发展地铁,到2010年420公里,到2020年880公里,世界第一。上海每3年实施一个计划,保证每年投入环保的资金占GDP的3%。大气率从优良度75%到现在的90%。”令张学长犯愁的是,传统的污染物控制住了,PM10、臭氧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毕竟都是末端治理,还必须要从源头改善,改善工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

   张学长说,环境的改善还有赖于每一个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生活上,节约用电;另外就是少买过度包装的商品,这是一个消费理念的改变。”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张全学长依然对中国的环保事业充满信心:“我们这个职业干什么?社会没信心,我们要唤起社会的信心;领导没决心,我们要让他有决心。中国的环保和环境人,都应该有信心、有决心,而且应该觉得很荣幸,处在这么一个好的大环境之下。”    

   “到2050年,山川秀美,这是我们的期待。”张全学长说。


【同学感悟】

   “学长选择了环保,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时代同行。二十年一步步的走来,展示给世人的是清华人的执着和坚毅。敢为人先而又谦逊沉稳,学长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人生的真谛。学长对于祖国深沉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人生不能没有祖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默默奉献为祖国的强盛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俏影

   访谈的过程中,学长把自己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年来的经历娓娓道来,从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敢于挑战自我,并积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清华人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让我们重新反思大学四年我们应如何度过,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作为清华人身上的责任。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平凡,因为作为清华人,我们肩负更多。

——陈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