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清华人的一贯风格,也是他的最好写照。虽然低调,他却在低调中绽放光芒,给清华带来骄傲。他的成功有他的思想支撑,有他的勤奋铺垫,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颗在基层默默燃烧的奉献之心。
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
——清华大学[1983级] 王立新 访谈纪实
深圳研究生院实践部 冯锐、高佳、李合银、李蕴琪
【王立新简介】
王立新,1964年11月生,湖南省澧县人,博士。1986到1990年先后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宝安区副区长、党组成员。
清华精神
王立新学长1983年考上清华大学,26岁便获得了环境水利学博士学位。王立新学长说,虽然当年硕士毕业时,学校希望他能先干几年学生工作再攻读博士学位,但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他选择直接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八十年代,中国的博士数量有限,年仅26岁的王立新成为全国一百零几位博士中的一员。谈起这段经历,他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
回忆起在清华这片园子度过的七年时光,让王立新最难忘的人是导师钱宁教授。钱宁先生是我国水力学专家,也是最早的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新感慨,老一辈的清华导师为人都很低调,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极低,用马季先生的一句话形容,他们骑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哪都响”。钱老也是如此,虽然生活朴实而简单,但是对学问却是孜孜追求。他治学严谨,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非常爱护学生。清华的导师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清华的精神:“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从这片园子走出来的王立新也具备这样的气质,他为人低调、没有架子,与同学们的座谈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
1990年,王立新博士毕业之后,放弃了出国深造和留北京发展的大好机会,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这个“最年轻博士”的选择,令很多人大为诧异。王立新学长却说:“选择深圳,是自己想到基层,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为祖国做贡献,想直接为改造社会出力。”
1990年,深圳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来深工作的博士更是屈指可数。王立新来到深圳后便感到自己受到极大重视,但他没有选择留在市政府,而是选择先从基层干起,去了区政府,去了更接近基层的地方。
在基层,王立新学长负责过经济、社会、民政、残联、卫生、科技、贸易、统计、安全等多方面的工作,成功处理了劳资纠纷、员工罢工等紧急情况,顺利举办了深圳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全面了解了政府运作的每一个环节。
1995年,已经升至局长助理的王立新再次做出了令旁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到观澜区黎光村当工作组组长。“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农村有着天生的亲切感。”王立新曾多次向领导表示想到基层工作,了解人民的疾苦。领导舍不得让清华的博士生去受苦,这次见王立新决心已定、情辞真切,实在拗不过才接受了他的请求。
这一年的基层生活非常清苦,吃住都在村里解决,可是王立新一点也不在乎。独自一人住在村尾的房子里,夜晚听着雨水拍打房檐的声音,他觉得很踏实、很知足,因为他来到了群众中间,能实实在在的为村民解决问题。回想起这段经历,王立新总是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笑言自己可是有着博士学位的“村官”呀!在黎光村调研的一年,王立新的主要工作不是负责调解邻里纠纷,而是为黎光村招商引资、跑项目。也正是这一年的基层工作,从各个方面锻炼了王立新,为其日后回到宝安区政府负责经济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的王立新独具慧眼,相中了深圳这片热土,相信自己能在此干出一番事业。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王立新靠着自己的踏实、勤勉,从政府部门到乡村,又回到政府部门,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开创了今天成功的事业。
说起深圳独特的优势,王立新认为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非常适合创业,想创业的同学最好先进入大企业,从普通职员开始干起,经验的积累和人脉的储备是今后事业发展的关键。他说:“在创业方面,潮州人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他们很能吃苦,干事用心。同是在企业就职,潮州人可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学到手,早日开创自己的事业。吃苦、用心、变通都是事业发展所必须的素质。”
独具慧眼
谈到自己人生中几次看起来挺“另类”的重大选择,王立新认为与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说念大学的时候,因为年纪轻,也不懂得“花前月下”、“儿女情长”,只是着迷于阅读,尤为喜欢鲁迅的文章。“鲁迅文白夹杂、冷峻行文、文章退进出入、曲折有致,总是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批判性地描述社会。”
正是学生时代的爱好,培养了王立新观察问题独特的视角。此外,王立新的骨子中还有一股闯劲,勇于拼搏、敢于冒险。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那一年,就曾经连续开车7天7夜,横跨美国。王立新坦言,在做职业规划时,要把事业发展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城市和生活条件都不是最重要的。“面对事业和人生,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切忌随大流。”要从大局着眼,把眼光放长远,考虑工作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这才是重中之重。无论留在北京、上海,还是去中西部的偏远城市,只要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都值得为之而不懈努力。
王立新还告诉同学们,初入社会时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而要为人低调,踏踏实实干事。“清华大学”这个金字招牌已经代表了学生的水平,同学们最需要的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身的能力。王立新学长一再感言,清华人已经在光环笼罩下,切忌过多的夸耀,要谨记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同时,王立新学长也提到人际沟通对于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清华是一所传统工科学校,学生理论水平深厚、技术扎实,但是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可能有所欠缺。现在的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人际社会的关系网错综复杂,需要人与人之间顺畅的沟通和交流来提携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个人能力方面要注意提高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不要成为一个书呆子型的研究生。”
王立新离开母校已有十多个春秋,但一直念念不忘为母校争光,为祖国做贡献。“身为清华人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清华的学生,一定不能做任何违法乱纪之事,给母校抹黑。”学长最后用这句话来勉励我们。
【同学感悟】
王立新区长的亲切和平易近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并不像之前想的那样严肃紧张,相反,整个采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结束。从求学到工作,王区长跟我们畅所欲言,其中有一点令我们感触很深。博士毕业后,王区长并不是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出国深造或是留在北京,而是只身来到深圳,从基层干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能只是追随大众。
——冯锐
王学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明确究竟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且确定目标,一如既往的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作为清华人,我们已经被光环所笼罩,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行胜于言”,我们要时刻铭记清华的校风,树立远大的志向,争取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