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坚持住了

2004-09-30 |
我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坚持住了

我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坚持住了
作 者:缪文民(1981级机械) 发布日期:2004-09-30

按:本文选自缪文民学长在200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大会上的发言。缪文民,1986年毕业于我校机械系,毕业后自愿来到家乡内蒙古包头市617厂。在企业做了八年的技术员,他从最基层的铸造车间干起,和第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获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2001年任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原7617厂)总经理。

同学们:

 你们好!我非常荣幸应邀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作为大家的学友,在此向学弟学妹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 此时此刻,不由得使我回忆起18年前从母校毕业,告别清华园,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我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锻压专业。我生长在内蒙古包头市,从小就喜欢内蒙古大草原,它辽阔宽广,豪迈奔放,包头既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又是我国现代化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我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来到国家 “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这是国家唯一的生产主战坦克的特大型军工企业。那时,我就想一定要到有挑战的地方去比试比试,看看自己到底能干什么!

 一进厂我就到了锻造分厂当技术员,这一干就是8年。我是学锻压的,专业对口。但谁都知道,锻压是最艰苦的岗位,体力劳动最重,劳动条件最差,胸前一千多度的高温烤着,背后是大风扇冷风吹着。前不久,我和清华同学座谈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问我:“你怎么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车间工作8年呢?”我说,这8年正是我成长中印象最深,锻炼最多、最宝贵的8年,为我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我熟练掌握了一套锻造技术本领,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和工人摸爬滚打一起搞产品革新,一旦研制成功,高兴得如同 “儿子出生一样”;我接触、熟悉了各种在艰苦环境第一线工作的工人、技术人员,和最基层、最直率也是最可敬的工人打成一片。

 我已在第一机械工作了18年,目睹了这个国家特大型军工企业从改革、转型到发展、振兴,从困境走向辉煌的艰难历程。如今第一机械已是 “军民结合”、 “走向市场”,在完成新一代履带战车军品任务的同时,利用军工的技术优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基础性行业,开发生产了北方奔驰重型汽车、铁路车辆、工程机械、专用汽车和装甲消防车等六大系列180余种专用车辆,产品广泛服务于石油、石化、水电、水利、铁路、邮政、物流、军事等行业部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重型车辆生产基地。可是在我刚去的八十年代可不是这样,那时是军工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作为有3万多员工的特大型企业,面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任务不饱满,产品单一,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看到外面世界精彩纷呈,作为一个年轻人不可能不动心。但是如果面对困难,逃避现实,不仅自己失去了一个可能发挥作用的舞台,而且也没有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同时,对事业的责任心、成就感,企业对我的尊重、认可和期望,职工与我已建立的理解和友谊,使我最终坚定了下来。我坚信,第一机械在国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迟早有一天会改变面貌,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清华人在第一机械会大有作为。我愿为第一机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许是领导和群众看出了我这份自尊、自爱、自信和我对第一机械的忠诚,我一步一步走到了企业技术和管理的领导岗位,被赋予重任。自1994年至今8年间,我先后任锻造分厂副厂长、厂长、总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直到总经理。在举世瞩目的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上,前三个坦克方阵都是我们厂的产品。在那些日子里,我和全厂干部、职工一起,日夜奋战,出色完成了任务。我个人荣立国防科技工业一等功,我厂获得国家金奖,振了军威,扬了国威。

回顾18年工作的历程,如果说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体会的话,我想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 一是走入社会、选择发展道路时,既要考虑当前,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既要重视现实物质利益,更要注重所在单位的文化气息。我所在的第一机械集团公司,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了各民族各方面人才,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包容、鼓励干事业、帮助人干成事业的良好文化氛围。它为每个人发挥所长提供了成长的空间。不论你来自那里,只要做出业绩,就会得到认可,就会得到尊重,就会给你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才能。这就是我选择了第一机械,也是第一机械选择我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 二是清华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否则就会成为阻碍与别人合作共事、沟通交流的屏障。一定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干起,让你干什么,就一定要竭尽全力把它干得最好。我就是从最简单零件开始的,有不懂的,就放下面子,不耻下问。如果总是自认为清华学生水平高,似乎“清华学生还问那样的问题”,不好意思问,不懂装懂,再过三个月,你还是不懂。这不能体现你有能力,只能说明你不投入。到那时,人们就会说 “清华学生也不过如此”。“清华学生不错”要让别人来评价,而不要成为自己前进的包袱。清华学生只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一定能把同样的事情做到最好,就一定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 三是要经受艰苦的磨练,勇于承担风险和挑战。不要把自己放在保险箱里。不经风雨的人是没有免疫力的,是不可能驾驭复杂局面的。我在车间、分厂的八年,由于热加工行业的特点,天天接触的都是需要立刻决断的事情,每件事情处置的是否得当,不仅对工厂经济效益影响很大,而且对自己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决策能力也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些,我都闯过来了,现在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市场竞争更残酷了,但我有自信能够团结大家驾驭第一机械这艘大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大的发展。

作为清华学友,我深深地感到,清华人首先要讲人品,人品决定产品,产品代表了人品。同时,更要勇于实践,敢于迎接挑战。只有想到才能做到,每一次问题都是一次机遇,克服了困难就能向前迈进。

 回顾自己的成长,总忘不了母校的培养。母校既传授了知识,又教会了做人的道理,也培养了不断奋进的精神。这些使我终身受益。我在班上学习中等,体育是强项,对踢足球、健美、长跑、游泳都感兴趣;通过共同兴趣加深同学间的了解,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成为我最大的乐趣。母校不仅在学校期间培养了我,就是毕业了18年后,仍然关心着我的成长。通过厂校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我再学习。校党委书记陈希同志一行,不久前专程来到包头看望我们,向我们这些远在西部的清华学子,表达学校对我们的赞赏、支持和关爱之情,这使我深受感动,深受鼓舞。真诚地感谢母校,我要说:母校给了我丰厚的乳汁!母校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 第一机械历史上有很多清华校友为之奉献。可是自1967年以来38年间,清华的毕业生来第一机械的却只有我一人。今天面对母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我可以说,我没有辜负祖国和母校的期望。我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坚持住了,我做了我最喜欢做的和我应当做的,我为母校增了光!

 谢谢大家!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