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明毅学长访谈录

2016-09-18 | 魏娟 | 来源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团委 |

明毅,清华大学化工系1993级本科,1998年毕业,获得化工学士学位的同时也取得环境系双学位,2003年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从事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曾获得“2007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明毅学长接受化工系学生访谈

明毅学长说,回到清华这个熟悉的环境,很多随着时间变成潜记忆的东西一下子又涌现了出来。看着新生们入学,想到了当年只身一人从外地来到北京求学,想起在大学五年里如何逐渐认识化工专业,如何从一个只知道上课听讲写作业的高中生逐渐成长为一个思维独立的大学生,很是怀念。

化工在传统的认识上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污染大户,但同样的化工知识和原理其实也可以用来改善环境。明毅学长在本科期间选修了环境双学位,在普林斯顿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也致力于用热力学的知识来研究解决环境问题。最初用化工热力学来解决环境问题,使用为精馏写的热力学方程。但环境污染物中的成分更加复杂,明毅学长在化工热力学方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写出了适用于污染物的热力学方程。

明毅学长在博士毕业四年后就获得了“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这与他“不走寻常路”的科研风格有很大关系。明毅学长所在实验室的大多数同事都是物理背景出身,思考问题都优先从流体力学角度出发。有着化工和环境双重背景的明毅学长根据自己对环境污染物气溶胶的了解和流体力学的知识,从大气污染物对区域性气候的影响方面着手,最后做出的污染物对印度季风的影响研究受到广泛的认可。“从未研究过季风的人第一篇关于季风的文章就能在Science上发表”,原因就在于他的研究思路“求变”。

谈到对化工这门学科的理解,明毅学长说道:“化工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没有创造新的定理和法则,但它仍然非常重要。有句话说You know the rule, but you don’t know thegame,就像下象棋,你能用很短的时间把基本的规则搞清楚,但你可能需要用很多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学会,应用学科的理论基础已经在那,怎么应用就见仁见智了。当然应用的前提还是基础打得扎实,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中国文明演化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感觉比较多技术但很少科学?因为中国人一般不太问为什么,技术只要好用就可以使,但科学就需要总结规律,知道规律以后就可以用这个规律举一反三。清华化工系基础学科的设置很全面,当时花了两个学期上朱文涛老师的物理化学,虽然很痛苦但是很值得。”

明毅学长在学生博士毕业典礼上

明毅学长认为,大学里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思考一个问题要有大概几个过程,首先把所有事实层面的信息收集整理,揣摩这个信息,得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有价值的话,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体来说,中国的大学教育相对更欠缺这方面的训练。但化工教育特有的历史,特有的体系,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很好平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明毅学长指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包括问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遍比美国学生要弱一些。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但一旦自己开始做研究就不行了,举一反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具体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毅学长也为我们提出了建议:“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尤其是历史类、传记类的书,前人的故事能给你很多启发,慢慢地你会发现很多故事经验甚至可以应用在你自己的生活上。思考不是无源之木,不同于冥想,你需要自己提炼总结事实,把思考的所得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在思考之前你要尽量把自己的知识领域拓宽,多了解一些事情,你才会有思考的基础。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很值得一看,因为那是一段人类自我发现的历史,是人类整体开始出现批判性精神的历史。”

除了批判性思维,讲故事的能力也很重要。“在美国研究生院,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其实就是锻炼讲故事的能力。”不会讲故事意味着自己思路不清晰,你在科研上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在堆砌一堆事实,大家不愿意看或者引用,根本没有影响力。也许你的专业基础没有问题,但讲故事的能力就像“蛋糕上的糖霜”,点睛之笔,同样重要。

明毅学长告诫我们“getout of your comfort zone”,如果你觉得每天都过得特舒服,那说明你没有什么提升。趁着大三大四的时间,在保证自己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珍惜走出去看看的机会,去西部,去实践,去做义工,去实习,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最终你会找到自己生活真正的乐趣。“每个人都在追求内心的平静状态,而达到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些达到方式的多样新和你现在身边选择的多样性是一样的,需要用心体验。”

学生在明毅学长家里聚会

《晓松奇谈》里有句话说“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明毅学长深以为然,如今他已经到过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认为旅行不仅是一种放松,更是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最佳方式。去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对话,看看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以前自己的世界是那么小,自己的思维是那样地受局限。

爱看《权利的游戏》的明毅学长曾去过剧中出现的城堡所在的城市,那是克罗地亚的一个沿海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海岸。去那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学长对南斯拉夫内战很感兴趣,想了解一下内战在克罗地亚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与学长一路同行的当地司机,被问到内战对他有什么影响时,他只回复了一句“It changed everything”。第二天开车路过一个小山坡,司机主动和明毅学长说:“你看到那个山坡了吗,内战时期我父亲当年就战死在那个地方,我那时才7岁,后来和母亲和两个姐姐好不容易等到了难民签证才去了美国,现在她们在那里安家,我却更愿意回到故乡来。”他顿了一顿又说,“总有人问我是南斯拉夫好还是现在作为国家独立的克罗地亚好,对我来说很简单,当然是南斯拉夫好,因为那时,我有爸爸。”

明毅学长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人的悲剧是如此不起眼,却又如此地让人心酸。这样的体验,只有你走出去才能感受得真切。

在美国精英大学的教育理念中,每年只有少数人能接受精英教育,很多人没有这种机会但不见得比你差,如果你碰巧有这个机会,“命运把你带到这里”,你应该把这种幸运、这种祝福传递给其他人,去做一些能够造福他人的工作。中国人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更鼓励孩子去学更热门的专业,找更有前途的工作,这没错,但在这一过程中,在保证自己生活的基础上,也应该去想想一些超越日常生活的事情,去做做义工,去看看不同层面的人如何生活,去尝试让另一个人的生活过的更好。知道这些事情会对你的生命非常有帮助,改善别人生活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事都无法比拟的,这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盛。

明毅学长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和诚恳的建议让我们完全沉浸在惊喜和顿悟中,就像学长自己说的,“讲大道理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帮助”,万卷书和万里路中的小故事里,才能窥见生活的真章。

明毅学长与参加访谈的同学合影

(采访人:安振华、魏娟等)


相关新闻

  • 262016.09

    从点滴入手培养创新精神——汪燮卿学长访谈录

    汪燮卿院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他提到创新需要三个要素,即“异想天开”的精神、实干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 222018.03

    “另类”清华人——李建臣学长访谈录

    有幸经历了几个不同行当和岗位。人生多扮演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很重要,不仅使生命更充实更丰富,而且也会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

  • 122016.09

    红色清华,峥嵘岁月——滕藤学长访谈录

    滕藤,1930年4月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留校任教,担任校团委书记。1957年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1959年回国后即与汪家鼎和朱永(贝睿)共同组织工程化学系师生从事萃取法提取核燃料钚的工艺和化学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5年调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此后...

  • 022021.11

    执著的学者,有趣的老人——萧涤非

    生活稳定后,萧涤非先生就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杜甫研究当中,他幼时的艰苦经历,和八年抗战中战火岁月,让他与同样经历了八年动乱(安史之乱)的杜甫更加接近,也产生了共鸣,“父亲对学问研究非常认真,特使是对杜甫研究,认真到不要命的程度,以至于到去世前还有很多文章没有发表”,萧光乾现在正致力于父亲遗作的整理。“萧涤非先生比我大27岁,是我的父辈;加之他是古典文学教授,我一进校就把他看成‘老夫子’”,萧涤非的学...

  • 012014.08
  • 122014.06
  • 232016.09

    甘做国家发展铺路石——袁乃驹学长访谈录

    袁先生说,他这辈子对国家科学发展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但是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就像是铺路石,国家需要就第一个冲上前。

  • 012014.08
  • 222016.09

    踏遍青山人未老——赵宗鼐学长访谈录

    这位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在晚年依然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踏遍青山人未老。“青山”不仅是赵老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也是赵老几十年来奋斗的事业,更是赵....

  • 192020.01

    听学长讲人生故事∣1952届地质系丁原章学长访谈

    四海为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是老一辈学长们人生经历中共同的烙印。他们曾经风华正茂,他们曾经豪情万丈,他们曾经无私奉献,如今都已经年逾古稀在享受幸福快乐....